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離不開良好的學風,離不開正確的方法。
在先哲們看來,知行合一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同樣,在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書本的學習,更要加強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
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活動啟動之初,吉林省就兩次召開座談會,專門研究設計學習型黨組織建設調查問卷,目的就是為了摸清全省黨員干部的學習“需求”,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活動取得實效提供重要參考。
眼下,在浙江仙居,“鄉村論壇”已成為全縣黨員干部學習的新平臺。“鄉村論壇”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使抽象的理論變為對群眾生活的體驗。
“請農民兄弟來上課,能讓干部了解農村的問題,學習先進村的治村經驗。”河北省任縣駱莊鄉黨委嘗到了“換位學習”的甜頭。任縣把課堂設在農村,讓干部少說多干、農民多說多提,使黨員干部在真真切切的實踐中學到為民辦實事的高招良策。
針對一些黨員干部接“地氣”不足、基層經驗缺乏,以致常有“高原反應”的問題,《意見》明確規定“省部級領導干部到基層調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縣級領導干部每年不少于60天”,把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擺上了重要位置。
把理論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把“普通話”和“地方話”結合起來,這是學習的生命力所在。這就要求,學習必須與思考相結合、與運用相結合、與創新相結合,以學習推動實際工作,推動解決現實問題,推動黨的建設,使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過程成為提高本領、推動工作的過程。
“如果說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學習主要是為了掌握技能,信息時代的學習則主要是為了提高創新能力。”上海科技黨校一位教授認為,在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諸如統籌發展、社會管理、輿論引導等都沒有現成答案,只有把學習與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是正道。
實踐證明,只有在學習與實踐的互動中不斷形成新觀點、新認識、新思路、新辦法,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戰斗力凝聚力才能不斷增強。
“型”是規范,是標準。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不僅要靠自覺,也要靠制度。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必須建立有效管用的學習制度,用制度管學習、促學習,實現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領導班子每季度集體學習不少于一次;領導干部每年要撰寫1—2篇調研報告;縣處級以上黨政領導干部參加脫產培訓每年一般不少于110學時……”為增強約束力,安徽建立健全“述學、評學、考學”制度,把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納入黨建工作考核、文明單位評比內容,使學習逐漸成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一種制度化行為。
每個周五的下午,海南海口市科學技術工業信息化局的全體黨員,都會準時趕到會議室來集中學習,并做到學習前有準備,學習中有發言和記錄,學習后有研討。這種學習的規范性,得益于他們堅持了多年的學習例會制度。如今在海南,像這樣建章立制督促學的單位比比皆是。
同樣,國土資源部搭建了“國土資源大講堂”、“網上課堂”等七大學習平臺,國家行政學院建立了“集體學習日”制度,國家人口計生委要求全體黨員干部撰寫“共享筆記”、交流學習心得……這些,都對保證黨員干部的學習成效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腦子”和“帽子”聯系在一起,會發生什么?
在湖南常德、山東平度等地,學習成效已成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山東省委認為,使學習由“軟任務”變成“硬約束”、由“抓活動”向“促常態”轉變,靠的就是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專家表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不是一般地強調要重視學習、加強學習,而是強調要推進學習制度的創新,從制度上保障對黨的科學理論和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知識的自覺學習,用嚴格的考核制度把黨員干部“逼”向書本、“逼”向知識、“逼”向能力。
學習不是可有可無、不是“空對空”、不能走形式,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必須讓學習成為黨員干部的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