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順和堂——北伐軍臨時指揮所
北伐戰爭在石羊情景
在當地,如果你說北伐戰爭或許很少人會知道。但是你如果說打北佬,那么村里面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跟你講起這場戰爭的點點滴滴。他們習慣把北伐軍稱呼為“南兵”,孫傳芳的部隊為“北佬”。
民國15年,農歷丙寅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傍晚,石羊村來了許多部隊,是北伐軍。駐扎在石羊村行兵布陣的指揮官是軍長周鳳岐,住在邵圣賢家。臨時指揮所設在村里順和堂內,大約住了兩三天,部隊就開走了。
據現年93歲的老太公邵根財回憶,那年他已有7歲。十二月二十五日,我村來了很多兵馬(是北伐軍官兵)。他們來了已經是傍晚了,這支軍隊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官兵們都停留在下石羊村南邊土名叫“石一”和“五斗”田里。當時田里有很多稻草,北伐軍官兵每人就只拿兩把稻草鋪床,這跟北佬兵打搶掠奪不同,所以深受百姓愛戴。老百姓自發送去很多吃的東西,有番薯、熟芋艿、炒米胖(方言諧音,是一種用米炒的小吃)等。
軍長周鳳岐是個高個子,身材魁梧,而且平易近人,當時有很多老百姓圍觀。這時他叫了一個大個子年輕人叫邵仕壽(綽號小松)去帶路。邵仕壽當年很年輕又當過兵,懂得一些軍事知識。他帶著周鳳岐去村附近的山坡上,周鳳岐用望遠鏡察看地形,馬上發出了準備布陣的信號。邵根財親眼看到周鳳岐先舉起手槍轉了三轉,然后“啪”的一聲響,這時停留在田里的官兵立即分頭奔赴各個戰場,沒幾分鐘全部官兵走得空空如也,只剩下許多吃的東西。7歲的邵根財也乘機裝了兩衣袋的米胖走了。這件事雖然過去八十幾年,但邵根財仍舊記憶猶新。北伐軍部隊頭天傍晚到達,第二天凌晨約四點來鐘就開始戰斗了。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周鳳岐親臨陣地指揮。由于百姓擁護,石羊村許多壯丁都自發上陣送吃送彈藥,并親眼看到周鳳岐在土名叫南塘灣崗背上指揮,所站的指揮處離北佬兵不足兩公里,可謂一馬當先。
由于北佬兵先來兩個月在湯溪東門山背扎營,對周圍的地勢很熟悉,二十六日凌晨,北佬兵從貞姑山陳村等地偷營過,一直到周鳳岐的眼皮底下才發現,在南兵的背后放槍,打得南兵措手不及,傷亡慘重。在這危急的時刻,當地老百姓主動上前帶路,進行迂回戰斗。戰斗非常激烈,炮聲、機槍聲、手榴彈爆炸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
正當南兵開始抵擋不住時,眼看就要戰敗,曹界村唱道情的曹鳳根兄弟倆帶著白崇禧的部隊從莘畈祝村翻過大嶺到里金塢村,分頭從西夏村、戴家村、東夏村等地沖向北佬兵的陣地。這時北佬兵腹背受敵,南兵勢如破竹,扭轉敗局。北佬兵節節敗退。這時已跨過越溪的北佬兵只得丟棄陣地向北逃竄。當時在白鶴殿口村和貞姑山村的越溪水潭里放著許多毛竹排。北佬兵從毛竹排上逃命,由于穿的是皮鞋,雙腳被夾在竹縫中,動彈不得。等南兵追到就把槍指著北佬兵的背上、頭上擊斃無數,據說越溪的水都被染成紅色。但同時南兵傷亡也很多,傷的較輕的就在戰地衛生員處理一下,重傷的就送往龍游縣大坪、邵家的后方軍隊醫院治療。
這次戰斗,北伐軍的炮兵和大炮駐扎在石羊村土名叫水車灣的山地里。這里四周是小土坡,中間一片平地,這里離上境村只有一千多米。據說當時北佬兵已經打到上境,如果這場戰爭失敗,這些炮兵的后果不堪設想。好在北伐軍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擊敗了北佬兵。這些都是由于行軍時間緊迫,地理環境不熟悉造成的。這里當時究竟駐扎了多少炮兵,有多少門大炮現在誰也說不上來,因為當年上戰場幫過忙的百姓現在已沒有一個在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