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白龍橋鎮下窯村的白龍橋敬老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潔的小洋樓,中間是一條寬敞的水泥路,路兩邊的花壇種滿各種花草樹木,紅花綠草把敬老院映襯得特別美麗,遠遠看去就像一座美麗的公園。三三兩兩的老人有的在院落里散步聊天,有的在活動室里看電視,打牌,老人們時而發出歡快的笑聲……這是白龍橋敬老院的一個普通場景,也是278名老人在敬老院歡度晚年的一個縮影。
院長李清告訴記者,白龍橋敬老院是婺城區按照“重點建設、分片集中”、“重點化、區域化、規范化”思路,重點建設的4所敬老院之一,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村“五保”對象的集中供養,現在有278名老人入住。正在此居住的邵大伯樂呵呵地說:“現在住進了這么好的地方真高興,吃有專人管,穿有專人照顧,身體越來越好。以前我不愿來敬老院,現在都不想回去了。”
在李清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整個敬老院。占地25畝的敬老院共有11棟小洋樓,每棟樓的前后都種滿花草。在老人們居住的樓層里設有活動室,看電視、打牌、閱讀報紙,老人們的生活過得豐富多彩。敬老院的西南邊有一塊菜地,里面種著辣椒、大豆、絲瓜、番薯等農作物。李院長說,這些都是一些院民種的,食堂會負責收購,院民們既可種菜鍛煉身體,也可以增加點收入,所以大家都很積極,這個菜園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蔥蔥的。
敬老院創辦于2004年,創辦之初李清就來這里了,可以說這里的一切都是在他手上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回想起創辦之初的情景,李清深有感觸。由于這里居住的大多是孤寡老人,他們過慣了一個人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剛來到這里時很不適應,相互之間經常發生口角,作為院長的李清當然要出面協調,但有時老人會把矛頭轉向他,隔三差五的有人罵他。對此,李清從不計較,總是笑呵呵和他們說話,真心真意對待他們,時間久了老人們的吵架聲越來越少,老人們都能和和睦睦地相處,看到這些,李清喜上眉頭。在敬老院辦公樓的護欄上掛著這樣一條橫幅:為院民盡兒子之孝,勞碌半生,入院盡享晚年之福。幾年來,李清和敬老院里的員工一起,為200多名老人營造了一個歡樂和諧的大家庭。
邵金蘭是敬老院的一名普通員工,2004年就開始在這里工作。每天一早,她就和其他同事一起挨個到房間查看老人們的起居情況,為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飯送菜,打掃衛生,換洗衣裳。邵金蘭的貼心服務得到了大家的贊揚,在院長辦公室里還掛著老人親屬送給她的錦旗“貼心服務、道德高尚”。多年的工作經驗讓邵金蘭深知老年人的心理。她說,老人有時就像小孩子一樣需要哄哄,要有耐心,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他們,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感情。現在很多地方打工的工資都比這里高,但我們的同事沒有一個離開的,因為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這份感情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67歲的孤寡老人王禮偉老家在沙畈鄉高儒村,來敬老院也有七八年了。他告訴記者,以前在家的時候一個人不僅要去田里干活,回來后還要自己燒飯吃。現在這里飯蒸蒸、菜分分、開水打打就可以。食堂每天都變著花樣做好吃的,為了讓大家吃的放心,食堂都買活雞、活鴨回來自己宰殺。有時見工作人員忙不過來,老人們都會主動去幫忙。除了免費吃住,每個月國家還給60元零花錢和30元看病錢。說到這里老人嘴里不停地說:“共產黨好啊,政府好啊,敬老院的工作人員就像兒女一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