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
四大危險精神懈怠最危險
在建黨90周年慶祝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總書記指出的這四大危險,充分結合世情、國情、黨情,可以說是影響和制約黨繼續(xù)保持先進性和保持良性發(fā)展勢頭的問題所在。但筆者認為,四大危險之中,精神懈怠最危險。
首先,精神懈怠就會能力不足。人活著是需要精神的,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一個人有精神,渴望進步、有進取心,那么他完全可以彌補先天能力的不足,進而通過后天的學習、交流、思考而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但如果精神懈怠了,自然進取心不強,自然會忽視學習,而一個沒有了進取心、不注重后天的學習的人自然會變得固步自封、思想僵化,長久如此自然無法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從而成為一個落伍者。
其次,精神懈怠就會脫離群眾。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建黨90年間始終保持不脫離群眾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是講精神的,老紅軍李文祥如此說:“黨員就要起模范帶頭作用,戰(zhàn)斗最吃緊的時候往上沖的是黨員,不打仗的時候工作成績最好的是黨員。我這個黨員不這樣做,群眾就會看不起我。打仗不帶頭,生產不帶頭,光憑關系好就入黨,就是給黨抹黑,降低黨的威信。多為自己考慮,那黨員就不合格。都想為個人考慮,那就毀了,社會主義干不成了”。顯然,共產黨員的精神就是這個時代最高尚的獻身精神,就是那種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怕艱難、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缺少了這種精神,共產黨員就會脫離群眾,就會感到陌生,感到失望。
第三,精神懈怠就會消極腐敗。提起文強,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說他十惡不赦、罪有應得,但客觀的說文強這個人還是有一定政績的,他獲得的一系列榮譽其實就說明這一點,但如此一個備受組織關懷且有一定政績的人會走上貪污腐敗的道路呢?一個根本原因是精神懈怠了,面對榮譽,面對利益文強動搖了,雖然他已經身居正廳,但依然抱怨自己升遷太慢,文強談起自己腐敗之原因也提到自己因為升遷無望而腐敗。精神懈怠了,黨性缺失了,理想信念沒有了,久而久之他開始脫離群眾,開始消極腐敗,開始習慣了醉生夢死的生活。
76年前,面對幾十萬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幾萬紅軍因何能始終團結一心并肩作戰(zhàn)并克服難以置信的困難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一個最關鍵因素就是精神的力量,條件雖然艱苦,困難雖然很多,但是幾萬紅軍始終對革命充滿信心,充滿期待,所以他們不怕犧牲、不怕困難、敢于犧牲、甘于奉獻,而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得他們戰(zhàn)勝了困難,最終走向了勝利。所以,共產黨人決不能精神懈怠,精神懈怠了,進取心就沒有了,就會脫離群眾,就會消極腐敗,而長久如此黨就失去了一切。
精神懈怠了,理想信念自然會缺失,黨性自然會不強,服務意識自然不強,工作能力自然會下降,而久而久之,黨員干部就會在發(fā)展過程中能力不足、脫離群眾、就會消極腐敗。所以,對于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說,精神懈怠最危險。
——資料來源:2011年7月20《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政新論
前人不栽樹,后人咋乘涼
與“顯性政績”相比,“隱性政績”雖然其回報不在當下,但影響長遠,澤被后世。只要真正做到提高政策的宏觀持續(xù)性、加大民眾評分在官員考核中的比重,“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式的“隱性政績”就會多起來。
很多領導干部,都把在任期能夠干出一番事業(yè)、創(chuàng)造一番業(yè)績,為百姓謀得一些福祉,作為從政為官的追求。但在實際工作中,少數人卻患上了所謂的“政績急躁癥”,就是只熱衷于“短、平、快”的“顯性政績”,而對涉及長遠利益、需要做大量基礎工作的“隱性政績”往往停留在口頭上。
顯性隱性本是生物學上的一個概念,能對外表現出親本性狀的稱之為顯性,未顯現出來的為隱性。將這個概念借用到社會發(fā)展中來,顯性的政績是“立竿見影”的成績,諸如GDP增速、建樓堂館所、節(jié)會慶典等;隱性的政績則大多屬“幕后工作”,一時難見效果,如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教育投入等。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顯性政績”固然重要,但不能厚此薄彼,只顧在任期內往臉上“貼金”,卻漠視普通群眾的關切與感受,罔顧治下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上周的幾則新聞堪稱“政績急躁癥”的范本。一個本不產“鄱陽湖龍蝦”的江西小縣,卻高調辦起“萬人龍蝦宴”,還“動員”政府和企事業(yè)單位“公款購票”,沒想到“龍蝦節(jié)”成了“龍蝦劫”,放倒200多名市民,引發(fā)群眾不滿。就在此前3天,因飲用受污染的自來水,當地已有112人中毒,在未查明事故原因的情況下依然大擺“萬人龍蝦宴”。可見當地政府對“顯性政績”之渴求,是何等“饑不擇食”!而對百姓疾苦,是如何等閑視之!
廣西傳銷的老話題在媒體輪番轟炸下再次發(fā)酵。“經濟邪教”的久打不絕,除了傳銷團伙的利欲熏心,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短期收益帶來的“顯性政績”,對傳銷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為傳銷的死灰復燃提供了便利條件,也為當地長治久安埋下了重大隱患。
與“顯性政績”相比,“隱性政績”雖然其回報不在當下,但影響長遠,澤被后世!暗降罔F看瀑布”、“到××來看海”,今夏全國多地出現的大面積內澇,大多與城市建設只重“面子”、忽視“里子”有關。有媒體日前報道,青島市有一項“埋在地下的‘20億政績’”——在高新區(qū)投資20億建設一條長達50公里的地下共同溝。保證未來不再有隨便開挖的馬路,馬路上不再有井蓋,天上也不再有數不清的線纜,讓下水道真正成為“城市的良心”。如此大規(guī)模投資,投入到看不見的地下管網工程中,是瞄準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城市發(fā)展需要。當地政府大膽摒棄急功近利式“顯性政績”的務實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
由于共同溝預留了充分空間,也避免了“馬路拉鏈”的不斷出現,建設綜合管溝雖然要比直埋式多出大約40%的一次性投入資金,但總體可節(jié)省50%的投入。由此可見,看似投入大見效慢的“隱性政績”,帶來的卻可能是長期穩(wěn)定的收益。
該如何遏制有些地方領導干部的“政績急躁癥”呢?當務之急是改變傳統(tǒng)的政績考核標準。有什么樣的干部考評指揮棒,自然就會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只要真正做到提高政策的宏觀持續(xù)性、加大民眾評分在官員考核中的比重,“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式的“隱性政績”就會多起來。
——資料來源:2011年8月22日《人民網》
熱點時評
今天,怎樣講好真話
講真話是個老話題。如今,新媒體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較為廣泛和通暢的講話渠道。新近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已達4.85億,微博用戶數量驟增至1.95億。在“人人都是通訊社,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難的不是講真話,而是怎樣把真話講好。
所謂講真話就是講心里話,講自己對客觀現實的真實看法,講自己愿意講的話,講自己認為不得不講的話。真話至少有兩種類型,一是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經過實踐檢驗它是正確和基本正確的;二是發(fā)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它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不正確、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
列寧說過,我們應當說真話,因為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今天,從社會運行和治理的角度來說,真話是社會良性互動、和諧運行的基礎與潤滑劑。通暢公民講真話的渠道、掌握社情民意,是科學執(zhí)政的首要前提。正確的話,利于把握時局,認清形勢,理性決策;片面或錯誤的話,也有利于掌握動態(tài),分析原因,從另一面或反面檢查和改進工作。真話不等于真理,但“講真話”卻是真理。
面對新形勢,政府應帶頭講真話、講好真話。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為代表,近年來公開透明的聲音成為主流,但同時也存在質量不高、問責不力等問題。如何創(chuàng)造更好的制度環(huán)境,向公眾提供更為客觀真實的信息,為公眾提供更多講真話的條件,考驗著政府講真話的決心和能力。
新聞媒體是真話的發(fā)聲者和傳播者。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和問題面前講真話,媒體應采集和提供充足、連續(xù)和真實的信息,讓受眾得到事實真相,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凝聚社會共識與合力。對于廣大民眾而言,也需要提高講好真話的本領,用好“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發(fā)言機會。
把真話講好是一門學問,至少需研究以下四個問題:一是誰來說,即明確傳播者自己的身份,社會角色不同,傳播的內容和方式也不同;二是對誰說,即研究說話的對象,針對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根據接受對象的不同確定自己的傳播方向和策略;三是說什么,即研究聽話者的需求,確定傳播內容;四是怎么說,即研究描述和評論方式,提高說真話的效果。
如果說敢講真話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勇氣,那么講好真話則關鍵在于理性表達,有話好好說。利用大眾傳媒講真話,需要尊重傳播規(guī)律和受眾心理,講究方式方法;在崗位上講真話,需要摸透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和尖銳矛盾;對當事人講真話,需要點到痛處、說到難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此,在新的輿論場中,我們不能“想到就說”,而是要“想好了再說”。意見深思熟慮,表達有理有序,才能真正看到問題,有利于進一步解決問題,話語的力量也才會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資料來源:2011年8月26日《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