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候,我們應該全方位地去看辛亥革命。因為辛亥革命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比較令人痛心的時代,接下去袁世凱你叫他到南京來就任總統他不來,最后還是他說了算在北京就任總統。孫中山把同盟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他是理事長。后來孫中山讓宋教仁擔任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很天真,議會里面選舉,國民黨是多數黨,政府總理肯定是我們國民黨的,但是他被袁世凱他們暗殺了。所以又有二次革命、護國運動,保護中華民國啊。護法運動,保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啊。中國不斷發生南北戰爭。孫中山在廣東繼續進行革命。北方呢,袁世凱死了,老大沒有了,軍閥混戰。痛惜痛惜。當時民國為了限制總統袁世凱,把政體從美國體制改成法國體制,有總統又有總理,最后總統、總理之間又有矛盾,有府院之爭,反正最后就是人民遭殃。我們浙江也打了很多戰爭,軍閥有孫傳芳、盧永祥等。所以很多人說民國不如大清了。1912年是民國元年,到了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成功,俄國是個沙皇帝國,被革命的力量推翻了,這對孫中山振動很大,列寧也看到中國的變化,所以他向我們表達善意,要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把原來俄國侵略中國的領土還給我們,叫一個俄羅斯人越飛來見孫中山,最后發布孫文越飛宣言,就是要幫助中國。孫中山也覺得我應該有一個像布爾什維克黨這樣的黨才行,要有自己的軍隊,所以他就開始改造國民黨,建立黃埔軍校,來培養自己的骨干、自己的軍人。到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也成立了,所以就有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提出了新的三大政策,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但還有一種版本叫聯俄、容共、扶助農工。共產黨員全部加入國民黨,共產黨員也可以做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如李大釗,毛澤東是中央候補委員。國民黨、共產黨員一起參加國民黨在廣州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就像一家人,革命目標就是北伐,打北京政府,打北洋軍閥。北伐戰爭就很快取得勝利,也叫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但是中國,內部有共同的敵人的時候就會團結,雙方就可以合作,一旦共同敵人被消滅,那么就要鬧矛盾。到1927年的時候,東北也歸順中華民國了,國旗也換成孫中山主張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了,但是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還有中山艦事件,國民黨開始清除共產黨。1927年后國共就開始打仗,那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隊伍里有共產黨員,1927年8月1日,他們在南昌發動起義,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共產黨稱之為建軍節。但是國民黨軍隊很快就過來鎮壓,南昌起義部隊只好南退,有的撤退到廣東,有的就到了井岡山。1927年到1937年是十年內戰時期,紅軍很苦,被迫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最后到延安。你轉移到延安他就追到延安。但是由于日本侵略中國,形勢發生了變化,共同的敵人又來了,民族矛盾上升為第一位,國共內部矛盾降為第二位,兩黨又聯合起來共同打日本。八年抗戰到1945年終于把日本人打敗,全國人民都很開心,而且抗戰以后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大大提高了,蔣介石被稱為民族英雄。聯合國也成立了,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人民很自豪,加拿大面積這么大也不是常任理事國,印度人口也很多,也不是常任理事國,但是中華民國是常任理事國。共產黨、國民黨軍隊里的許多軍人準備回家去了,準備轉業回家與老婆、孩子、父母親在一起,因為日本趕走了,中國不打仗了。但是國內戰爭又開始了,這就是解放戰爭,最后是1949年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從此走向和平發展道路。
從上可知,1911年到1949年,中國走的道路很不平坦,內戰、外患。所以很多人現在講,如果那個時候滿清政府能夠真正地順應歷史潮流,主動地走君主立憲制道路,那革命可能就不會一下子爆發,中華民族也許不會有那么多苦難。因為革命是激進式的,上百萬的人頭會落地的。我們不否定革命的正當性,人民有造反的權利,那是在政府無可救藥的時候。但是并不是說所有社會矛盾都要用革命來解決。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執政者來講,要不斷地進行改革,不斷地調整政策,來滿足社會發展的潮流、人民的需求。對人民來講,也不要輕言輕行革命,因為暴力式、激進式的革命必然會帶來生產力的破壞、社會的動蕩,還會引發外國入侵。所以今天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年,我們一方面要肯定它的歷史功績,另外一方面是給后代一面鏡子,一個歷史經驗教訓,這個鏡子也是給全世界照的。我們應該記住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責任編輯: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