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羅店鎮建新村的過程頗費一番力氣。在山路上兜兜轉轉,雖然越來越遠離城市,但卻找不到一絲村落的氣息,只有一路的青山綠水。躊躇時分,迎面碰上個行人,詢問之下得知,建新村還在更深的山里頭。早聽聞建新村是由山上零零散散的自然村所組成,如今許多山頂的小村落都搬到了山腳,村民們更是努力探尋商機,開始走上致富之路。
據了解,建新村目前有村民243戶,680人,全村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7畝,生態公益林5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村民居住分散,自然村有30個之多,大都以種植花卉及養殖生豬為主要產業,人均收入7800元左右。近年來,村兩委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一起抓,有力提高了全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現如今全村90%的村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近三年計生率均達到100%,治安良好、村民和諧。
“早年,村民們大都居住在山上,有些自然村只有一兩戶人家,靠山吃山,生活過得比較清苦。2001年開始,一些村開始下山脫貧致富,到現在為止,只剩少數年紀大的還在山上。”村支書王立平告訴記者,山上有個名叫蘆村的自然村,如今只住著一對姓朱的夫妻,典型的一戶一村。對于如此奇怪的村落分布,記者感到很好奇,王立平說,這些大都是解放前逃荒過來的人,當時大家為了找生存地,隨便在山上找三棵樹一搭,頂上蓋點稻草,人便住下了,這一住就是幾十年。
自改革開放以來,建新村不斷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整合優勢資源,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村里80%的人都種上了苗木,以桂花、紅豆杉、羅漢松為主,每年都有不錯的收入。隨后,王立平帶我們來到有“桂花村”之稱的黃包地自然村,“這里是我們這些自然村中最漂亮的,桂花環繞,一到花開時節更是清香四溢。”言畢,便向我們引薦了村里的一位“桂花大王”。64歲的陳桂進種植桂花已有十余年了,如今共有1600多株,雖然不多,但每年也有十幾萬元的穩定收入。陳桂進說,桂花比較好養,第一年施肥后便不怎么需要再施,一般養個5、6年賣掉,每株能賣千把塊錢,銷往全國各地,上海、寧波、安徽等地為主。陳桂進表示,自從種桂花以來,從未虧本過,村民都因桂花致富。
如今,建新村在鎮、村兩級的統一部署下,開展了以“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渠道凈化、衛生潔化、村莊美化、路燈亮化”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結合村集體經濟實際,發動群眾,因地制宜。按照“少拆房,少砍樹,重保護”的總體思路,投入300余萬元進行整治。此外,為給廣大老人提供文體娛樂活動的好去處,特地成立了“星光老年之家”;為全面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質量,在村里配置各類健身器材,組織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王立平說:“今年的實事計劃主要還是農房改造舊房拆除、土地復墾、村莊美化道路硬化三塊工作,基本在今年12月30日前完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