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虧自己,也不能虧村民。寧可虧親屬,也不能虧集體。這是黃建忠當村支書的原則。
瀆仁自然村村民胡華明因某些原因沒法在已抽簽的地基上造房,了解情況后,黃建忠幫胡華明調劑到了他大伯建房的地基上,將自己大伯的房子往外挪了挪。但這樣一挪,大伯那間房子的道路就窄了,采光也差了。為這事,黃建忠大伯要找他“理論”了,黃建忠只是一個勁地陪笑臉:“村里宅基地緊張,人家沒法造房子可就沒地方住了。您是我大伯,多支持一下我的工作了。”現在瀆仁自然村已有10余戶在黃堰頭新村建起了又寬敞又明亮的新房。
小小村官贏得全村人的愛戴,是因為,在他的心里有對村民最虔誠的尊重和熱愛。
黃堰頭村村民廣場周邊原來是一條臭水溝,周圍長滿了雜草。黃建忠上任后,帶領村兩委干部,兩人一組,分片包干,搞起了綠化。在黃建忠的帶領下,村民休閑廣場建起了,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種上了花草和樹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婦女主任陳鴛回憶,當時苗木運來的時候,一時找不到人卸車,黃建忠就自己爬上車搬樹,弄得身上全是泥灰。“那棵最大的樹,就是建忠卸下來栽上的,你看它長得多好,可是,建忠書記卻不在了。”陳鴛泣不成聲地說。
“把村莊綠化搞好了,村莊就美了;讓村民都有活干,村莊就和諧了。”村民們至今還記得黃建忠對他們說的話。
為了幫助村民發家致富,黃建忠傾注了所有的心血。黃堰頭村位于婺城新區,這幾年新區開發后,村民的土地少了。黃建忠就鼓勵大家各顯神通,發展養殖業和第三產業,他還利用黃堰頭村地處婺城新城區中心的優勢,發展“房租經濟”,現在,黃堰頭形成了養殖奶牛、種植蔬菜、物流運輸、出租房屋等多種產業,90%以上的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去年,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過了8000元。
在村里采訪時,很多老人為黃建忠的去世表示痛心和惋惜,因為老人們深深感受到了黃建忠對他們的關心。今年,黃建忠將村里80歲以上老人的慰問金增加到了200元。他還提議讓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自愿報名參加村保潔隊,每人每天發放10元補貼。就在他去世前,他又提議將補貼增加到15元。
陳鴛說:“我們村集體經濟沒多少錢,補貼都是擠出來的。建忠這個提議主要是為了讓老人們不要整天都呆在家里,同時也讓老人有點錢補貼家用。”現在村里的老人保潔隊已經發展到22人,每2人輪一天,年紀最大的都80歲了。
62歲的保潔員黃菊仙邊哭邊說:“以前在村上碰到支書,他都會主動和我打招呼,笑得很開心,現在再也聽不到了。”黃菊仙告訴記者,她們都是自愿報名的,雖然只有十幾塊錢,但大家干得舒服,每次建忠看到她們在掃地時,都會主動問候她們。66歲的保潔員陳毛女看見黃建忠的遺像,這些天飯都吃不下。“從小就看著他長大的,對誰家的老人都很尊敬,怎么就走了。”陳毛女怎么也不敢相信。
黃建忠把一腔無私的愛傾注在了村民身上,卻給家人留下了太多的虧欠和遺憾。
“媽媽,我要吃爸爸燒的牛肉,我想爸爸。”這些天,李艷紅為兒子黃政送去了他最愛吃的牛肉,可是兒子卻一口都吃不下,他心里想要的只有爸爸。周末在家的日子,除了陪著媽媽,黃政就是在爸爸的遺像前默默發呆。
“建忠對兒子很好,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今年兒子讀初三住校,他每個星期都會燒點兒子最愛吃的菜送去。”“我們全靠他了,他怎么能丟下妻兒老小,就這么走了呢!”看著只有14歲的兒子,李艷紅泣不成聲。
直到現在,李艷紅都無法接受丈夫離去的現實,她寧愿活在過去的美好記憶中。
1995年,黃建忠經人介紹,認識了在白龍橋集鎮上開店的李艷紅。兩人交往了一年多,憨厚、樸實、直率的黃建忠打動了李艷紅。“我覺得他當過兵,靠得住,穩重,對自己一心一意,對自己家人也很好,就決定跟他了。”李艷紅說起戀愛時的情景時,臉上露出了絲絲笑容。“建忠很會體貼人,七年前,我聲帶囊腫開刀住院,他一整天都在醫院照顧我。同病房的人都夸我好福氣,找到這么好的一個老公。”沉默了一會,李艷紅指著一張照片說,“這張是今年8月建忠帶我去江蘇華西村參加戰友聚會時的留念,沒想到竟是他最后一次帶我出門了。”李艷紅不停地抹去滴在照片上的淚水。
“他就是這個脾氣,決定了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李艷紅哽咽了:“他總是說,我當了這個村干部,就要像個村干部的樣子,說的話,干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
黃建忠對村上的事情盡心盡責,就連他的親戚都有些“抱怨”了。“我和他從小一起玩,經常串門,可建忠當了村干部后,我也基本不去找他了,因為好幾次找他,要么他辦公室里人很多,要么他在工地現場忙碌。”同村的表哥黃建軍回憶說,建忠有些時候對親戚還真有點“不盡人情”。去年他造新房時想造個六層,當時心想“表弟肯定會幫幫忙的”,可沒想到,剛提出來,就被黃建忠一口回絕了,“必須按照規劃來,大家都一樣,我幫不了你。”
在舊村改造中,黃建忠首先做的就是自己親人的思想工作,他動員所有親戚把老房子都拆了,騰出空地給村民造房子。“我家里已經拆了5間舊房,現在是三兒子一家跟我們兩老住在20多年的老房子里。”黃建忠的姑姑黃惠芬說,有一次她二兒子想先造再拆,遭到建忠的反對,說只能先拆再造,二兒子現在都還沒建起新房,與大兒子兩大家8口人擠在老房子里住。看著黃建忠的遺像,黃惠芬一直心痛地哭著。
說到造房子,妻子李艷紅也有“怨氣”了。原來,黃建忠一家三口住的還是父親10多年前造的房子。這兩年,李艷紅不止一次在建忠面前提出要造自己的新房子,但都被黃建忠否決了。“他說‘現在村里地基緊張,要造房子的人還很多,先安排別人建吧。我們和爸爸媽媽住一起,不是挺好嗎’。”“想到我們已經結婚15年了,有條件卻不能住進自己的新房,感覺挺委屈的。但想想后也理解了建忠,他這是為了村里這個大家庭好。”從這以后,李艷紅也就沒在黃建忠面前提造房子的事了。
黃建忠對家人的“苛刻”,其實大家都很理解,因為家人們知道,他就是這樣一個寧愿自己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的人;寧愿自家人受點委屈,也要讓村民滿意的人。黃建忠65歲的父親黃尚成強忍著悲痛說:“我這個兒子最聽話,對我也很孝順,他對村里、對村民和家人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我為有這么個好兒子而驕傲!”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