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學習東方繪畫的理念
一張畫,首先不能是一覽無余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畫絕大多數都是一覽無余的,沒有多少東西的。畫牡丹就是他概念中的牡丹,畫葡萄就是他概念中的葡萄,一點韻味都沒有。韻味最早來源于音樂,F在運用于詩歌,也運用于書畫。一件好的作品,都是別具韻味的,早期西方的畫和中國畫不同的地方就在這里。近幾年來,國內的虛無主義導致我們會去羨慕地方雕塑的逼真,而抽象主義又遠不及,但是確確實實,中國的藝術要遠勝于西方。西方的畫開始走向抽象是從印象派開始的,而這些畫跟東方繪畫的線條和色彩等形式都是接近的。印象派畫的是太陽照在物體上人的心靈一瞬間的想法。中國人早在一千多年前闡述的就是這樣的理論。但是西方的繪畫為什么會走得這么遠呢?在我看來,中國人講究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大道上,在1949年以前都是玩不出臺的,就像打臺球一樣,永遠都在那個臺桌上。西方人一開始畫得跟照相一樣。柏拉圖覺得藝術就是描摹的再描摹,人類繪畫是對自然界的描摹。亞里士多德進一步明確,繪畫再現自然。一成不變將大自然畫下來就是好畫。中國人就不一樣,施法自然,但是要中得心源。自然是要經過內心改造的。這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所決定的!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國人看事物的眼光不是看了局部就是廬山的真面目,而是要游覽完整個廬山之后才得出廬山的真面目。中國畫可以在尺寸之間畫下一座大山,但是西方畫就不行,這就是東西方繪畫的理念差距。
中國很早就開始注重情感繪畫。西方人到了印象派以后,看到漂亮的風景可以用照相機拍下來,就不再需要畫出來了,畫家需要表達的就是對自然的感受,向中國的繪畫理念開始靠攏。但是由于沒有中庸之道,西方的畫就又開始走向了極端?赡墚媯煙囪點起來就是藝術,中國人不會,F在很多人極力贊揚西方的藝術,這是對中國文化藝術不自信的表現。現在的西方也注重繪畫的情感,這個理念是中國輸出的。西方講究的科學和技術,是要改造自然的,但是中國人講順應自然的變化。到了現代中國,西化很嚴重,包括我們的指導思想。
現在我們看這只八哥,栩栩如生。畫上的這只八哥是看到東西往下掉,將要起飛的一瞬間,這個就是傳神之處。再來看這張的用筆用墨是雅還是俗的。這只八哥的羽毛整身都是透亮的,再看看八哥的神情,妙不可言,F在我們繪畫的技藝在衰退,文化的衰退更導致指導我們繪畫的理念也沒有人學習。畫在功夫外,這講的就是你的學識。如果一個人沒有文化,沒有思想,可能你的繪畫技藝不錯,但是最后一定要畫出很好的作品是比較困難的。繪畫,我們應該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只有學會了古人的繪畫技藝之后,再來拓展新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