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一生著述92部可謂著作等身”
北山一脈,師承相遞,碩儒輩出,連綿數百年,對元明理學產生很深的影響,被稱為朱學的正宗,朱學又是儒學的正宗。其學說成就,跟呂祖謙又很不一樣。南宋淳熙二年的鵝湖之會,是一次朱熹與陸九淵兩派最堪著墨的哲學辯論,呂祖謙作為兩派的仲裁人,其謂“元晦(指朱熹)英邁剛明,而工夫就實入細,殊未可量;子靜(指陸九淵)亦堅實有力,但欠開闊耳”。時人將呂祖謙與朱熹、張栻并稱東南三賢,可見呂祖謙學識、人望之高,與朱熹不相上下。北山學派雖是創新朱學,其與呂學也是有所獲取,因此,在何王金許四人的有生之年,皆占據重要的學術地位。
《二十四史·宋史·儒林》,其中就有王柏傳,可見對整個宋朝來說,王柏都是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王柏其學識之豐,修養之高,著作之多,恐怕在當時不做第二人想。王柏共有92部著作,涵蓋經史子集各部。其中經部31種,史部、子部35種,集部26種。主要有王柏文集七十五卷、《讀易記》八卷、《論語衍義》七卷、《太極衍義》一卷、《伊洛精義》一卷、《研幾圖》一卷、《書附傳》四十卷、《魯經章句》三十卷、《左氏正傳》十卷、《擬道學志》二十卷、《六義字源》六卷、《論語通旨》二十卷、《孟子通志》七卷、《大爾雅》五卷、《伊洛指南》八卷、《朱子指要》十卷、《續國語》四十卷、《紫陽詩類》五卷、《詩可言》二十卷、《江左淵源》五卷、《濂洛文統》二百卷、《文章續古》三十五卷、《文章復古》七十卷、《困學之書》四卷、《天文考》一卷、《地理考》二卷、《墨林類考》十六卷、《文章指南》十卷、《正始之音》七卷、《帝王歷數》二卷、《雜志》二卷、《周子》二卷、《發遣三昧》三十五卷、《朝華集》十卷、《家乘》十卷、《涵古易說》、《大象衍義》、《涵古圖書》、《讀書記》、《書疑》、《詩疑》、《讀春秋記》、《孟子通旨》、《帝王歷數》等。臺灣學者程元敏所著《王柏之生平與學術》一書,竟有上千頁之巨。學術界研究王柏的論文也很多。
王柏出生于名門望族,金華王氏原來就是文化世家。金華城有名的四世一品,指的就是王家,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宋朝宰相王淮,王柏是王淮的堂侄輩,他們的族人還出了個王象之,他所編纂的《輿地紀勝》是一部有名的地理總志。王柏少年慕諸葛亮為人,自號長嘯,三十歲后以為“長嘯非圣門持敬之道”,所以改號魯齋,開始用心于家學。他的祖父王師愈是楊時的弟子,楊時則是二程(程顥、程頤)的大弟子,王師愈死的時候,朱熹親自給他寫了墓志銘,甚至還給他的書齋寫了篇記。他的父親王瀚則是呂祖謙的弟子,因此傳到王柏這一代,他的學問兼得朱、呂兩家之傳,故能成一家之言。
王柏15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三十以后,才知家學之源,開始棄文求道,學四書。因為儒學是當時全國的指導思想,當他聽說何基是朱熹大弟子王幹的學生,他就跑去跟何基學習。何基很喜歡他,專門為他寫了一篇《魯齋箴》用來勸勉他。以致后來王柏學有所成之時,原本疏落狂放的那個王家少年,甚至在大熱天也很注意自己的穿著,接見弟子時必須整冠以待。他死的時候已經是南宋末年,元朝已經在北方建立,1274年的五月,他感到不舒服,把兒子王怤叫來,說道“吾大命不遠矣”。寫了一幅字,謂“有生必有死,天地之常。予已大幸,年過祖父,無德可紀,不必作墓志銘、行狀。平生所編述,未經有道訂正,不可輕以示人”,將逝之時,他整衣端坐,叫女人出門,惟有子侄門人在,怡然而終。享年七十有八。麗澤書院的山長帶著學生來追悼他,天臺的學生也穿著麻衣來痛哭。都說先生“學博而藝精,心平而識遠”。王柏死后,和他27年前過世的夫人婁氏葬在一起。他的學生葉由庚所撰壙志記載,王柏墓在金華縣婺女鄉金村,即今荷花塘角村金村塘。明朝人在正德十年(1515年)夏六月寫的文章中也講到了王柏的墓,“魯齋先生以咸淳十年甲戌十一月甲申(公元1274年12月11日)葬金華縣婺女鄉望柴嶺金村之懷原。墓地六十畝,子孫世守之”。光緒《金華縣志》記載: “先儒謚文憲王柏墓,縣西北婺女鄉金村之懷原,葉由庚撰壙志。案:金村,見壙志。道光志:墓在荷花塘角望山嶺,亦今昔異名。又案:墓入防務錄。”
王柏父親王瀚的墓也在王柏墓南邊,駱家塘西,但是已淹沒不見。
王柏的著作流傳下來還能見到的有《魯齋集》、《詩疑》、《書疑》幾種。他既可以稱得上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也無愧于史學家、文字學家。王柏的成就在中國思想史上、文學史上、史學史上都有他獨特的成就,他的哲學思想繼承了朱熹,并且有所發展,王柏認為每個事物都有理、氣兩極,理在氣中,氣在理中。他提倡理氣合一。所謂“寓理帥氣”,就是能夠蘊藏理而統帥氣,氣為理之用度,理為氣之形所。他對理氣的關系有其獨到的見解。理就是道理,我們甚至可以把理看作精神,氣即物質,王柏闡述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對中庸之道的見識,都能給后人以極大的啟發。中庸就是把握事物最佳點。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