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詩當作旗幟和炸彈,它只是一杯咖啡,一次海邊漫步,一支從心里哼出來的歌,一串淚水或是歡笑……可惜,我想到這些已太遲了些。”——徐家麟
艾青、丁玲、汪靜之等文化名人為《三月》題詞復印件
綠原:詩人有古今中外之分,但詩作為詩永遠是一樣的。
汪靜之:微型文學,應是棄糟粕存精華、具體而微的精品。
丁玲:希望微型文學的投稿人,也要多讀些馬列主義和其它社會科學書籍,向人民學習,才能認清社會,寫出真的反映時代、推動歷史前進的文學作品。
艾青:三月是美好的,它開始解凍,它為人們所喜愛,它給大家帶來春天的信息。
全國唯一專發微型作品文學雙月刊
金華自解放以來唯一全國發行文學刊物
顧工顧城父子、賈平凹、孫甘露等著名詩人、作家都曾投過稿
《三月》的故事
老一輩的金華人,如果對文學感興趣,那么他們對《三月》肯定是莫能忘懷,在1983年的春天,《三月》創刊以來,他們接受了一次自文革以來的文學洗禮。艾青在為《三月》的題詞中寫到,“三月是美好的,它開始解凍,它為人們所喜愛,它給大家帶來春天的信息。”古人以三月三為踏青的時節,恰好也是那個時代處于萌芽的階段。徐家麟作為《三月》的編輯,談到《三月》時,他頗為動情地說,“那是一個文學仍然是一個神話的時代,人們可以因為一篇小說或者一首詩歌一夜成名,或者因為在雜志刊物上發表作品而改變命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