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每逢春節過后開工生產,“招工難、用工荒”都成為大多數中小企業亟待解脫的“緊箍咒”。一方面,急于招人填補空缺的用工單位“饑渴難耐”,另一方面,求職者面對眾多熱情的用人單位卻不慌不忙地“競相比價”。又到一年用工旺季,今年我區廣大中小企業的節后用工形勢如何?企業用工還“荒”嗎?近日,記者到多家企業進行了問詢和探訪——
婺城企業節后遭遇用工“饑渴”
“用工難”似乎一年比一年來得猛。近段時間,記者在市區勞動力市場以及制造業企業云集的婺城新城區、金西開發區等地,切身感受到了這股洶涌的“用工難”。
嚴峻的“用工難”正倒逼企業加速轉型升級。走訪中,許多企業主感慨地說:“依賴廉價勞動力發展已經難以為繼,再不轉型升級將無工可用。寧可現在發展慢一點,也要過轉型升級這一關!”
傳統產業提升乏力加劇“用工荒”
一個晶瑩剔透、造型別致的煙灰缸擺在面前,里面塞滿了煙蒂。見到我們來,金鼎織帶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經田又點燃了一根煙:“哎!招不到人,節后缺工比原先估計的還嚴重。”
位于洋埠鎮的“金鼎織帶”主要生產彩帶及各類包裝用品,用工特別是女包裝工需求量大,去年該公司實現產值1.5億多元,有員工700多人。由于生產該類型產品的企業省內都不多,產品產銷兩旺走俏市場。因此,企業今年準備擴大再生產需要新招員工300名。
“公司已經派出8名人員到外去招工了,但收效也不大,只招了130人,目前還缺工170名。”周經理無奈地搖了搖頭。他告訴記者,為了破解用工難,企業也主動多方出擊,加大了招工力度,同時還實行了有獎招工舉措,動員部分員工回家鄉招工,以緩解目前的用工難題。
金鼎織帶遭遇的“用工荒”,其實是普遍現象。記者從實達皮革服飾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現有員工300多人,但用工缺口還有100多人,因為用工不足,使得企業的部分機器閑置,不能開足馬力生產。記者在走訪婺城新城區時發現,多家企業也不同程度上遭遇“用工難”。精深實業缺工近100人,米蘭諾缺工達200多人,最近試生產的歐利美廚具公司普工緊缺……根據不完全統計,預計我區近四成的企業中存在著用工難,特別是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缺工現象尤為突出。
近日,記者在市區勞動路人力資源市場,同樣目睹了用工單位的焦灼與不安。“我們開出的條件也夠優厚了,但一個上午居然連個報名登記的人也沒有。”在招聘現場,乾西工貿區維力塑膠公司一名招聘人員坐了半天“冷板凳”后不禁抱怨起來,為了招50名車間工人,企業已把能想的辦法都想了,可招人還是一個難字。這些天,企業負責招工的相關人員壓力非常大。一頭是歲末年初積壓的訂單在等著開工生產,另一頭是招人一年比一年難,好不容易招到幾個人,根本不夠用。“公司天天催著要人,月薪不到兩千元,同行都差不多,我上哪兒找去?”一些企業招聘人員都感嘆,這招人的活實在不好干。
缺工現象倒逼提高待遇
記者在現場看到,進場前來找工作的民工人數明顯不如前兩年,一些企業攤位前空蕩蕩的,看不到一個應聘人員,堅守在攤位上的招聘人員有不少坐了半天“冷板凳”。市人力資源市場工作人員分析,一是進場民工確實少了,二是民工現在也不急于馬上就業,而是尋找更好的機會。
前些年的人力資源招聘會上,我們都會看到企業招聘人員手中拿著厚厚一疊登記表。而現在,這一景象已不復存在。半天下來,許多招聘人員面前的登記表還是空白的。新華齒輪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員說,這招人也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半天居然連問都沒人來問一聲,更不要說達成就業意向了。
為吸引民工應聘,不少企業都開出了優厚待遇。像浙江海蜜機械有限公司對普工工種開出了2200元至3000元的月薪,對錄用員工租房的還有每月40元的補助,夫妻雙職工的每月補助100元。豪森集團給員工繳納社保“五金”,月度有全勤獎、工齡獎,年末還有年終獎,員工小區還開設有舞廳、卡拉OK、球類等娛樂設施。
就業部門分析,缺工現象正在倒逼企業逐年提升員工待遇,這是今后用工的一大趨勢。
“用工難”折射缺工常態化
“現在出來打工的‘80后’、‘90后’多起來了,而且很挑剔。”周經田抱怨道,這種變化使企業招工越來越難。讓他頗為郁悶的是,為招員工,企業雖頻頻打出“組合拳”,但效果并不理想。“為招人,該用的招數都使了。”但他心里明白,之所以還是出現“用工難”,是因為公司開出的薪資價碼與務工者的期望值仍有差距。
求職者加薪的預期,顯然成為多數企業不能承受之重。精深實業是婺城新城區一家電動工具生產企業,產品大多出口,目前主要缺車間一線生產工人。據了解,該企業一般性普工的平均工資已超過兩千元。“再大幅漲,很難。”企業行政部經理張雄偉感慨地說。
“對于我們這些從事外貿加工的傳統制造企業來說,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匯兌損失已成為企業不小的負擔,如果工資再開高了,就沒利潤了。”張雄偉說,以他的企業通過簡單加工得到的利潤很難再給員工加薪,硬要加,僅有的一點利潤也要被吞噬。
東部沿海的工資漲不上去,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向東飛”的動力就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加強,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加速,農民工來浙江掙錢的沖動已大不如前。據了解,目前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企業用工需求急劇擴大,基本能就地消化,況且當地的薪資水平與金華基本相差不大,因此,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已不復存在,如此一來,他們寧愿呆在本地就業也不愿千里迢迢來到金華打工。
在市區勞動路人力資源市場,一位云南籍務工者告訴記者:“現在雖然每個月有2000多塊錢,但吃住自己解決,一年下來也余不了幾個錢,何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今年這里的工資達不到心理價位,明年就在家門口找份工作,大不了少掙幾百塊錢。”
轉型升級才是破解之道
其實,遭遇“用工難”的企業主看得很明白:不轉型升級就無法提升企業的利潤,就無法支撐日漸上漲的勞動力成本;越是無法改善工資待遇,就會遭遇更加嚴峻的“用工難”。惡性循環之下,企業只有關門大吉。
怎么辦?周經田說:“我們已投資上馬新的生產線,在保證產值的情況下可以大幅消減用工人數。”在他看來,這正是金鼎織帶走出“用工難”困局希望所在。
不過,對婺城眾多制造業企業來說,提升現有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或許更能直接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一些企業已行動起來,以轉型升級破解“用工難”。萊恩農裝總經理高福強告訴記者,企業通過引進一大批現代化的生產裝備,提升自動化生產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僅產品的品質大為提升,還大幅減小了用工需求,有效應對了“用工難”,達到了“魚和熊掌兼得”的效果。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隨著這些現代化生產設備投入使用,最起碼減少了150多人的用工量,按一個人4萬元的薪資標準,就等于每年為企業節約了600多萬元的人工費。
今飛集團正月初八員工就已全部進崗到位,順利開工。令人稱奇的是該企業去年一條生產線有180名員工,今年只需要100人,其破解“用工難”的殺手锏就在于通過技改提高設備的自動化程度。
愈演愈烈的“用工難”倒逼婺城企業轉型升級。婺城區經貿局局長鄭松有表示,去年全區40個市及市以上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額10.37億元,同比增長68.6%。今年,婺城區將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的升級再造從根本上越過“用工難”這道坎。
“長遠看,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提高生產線機械化、智能化程度,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減少用工人數,才是解決缺工現象的根本之道。”鄭松有說,婺城的轉型升級已經等不起了,可怕的是有些企業沒有認識到轉型升級的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