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同一個手掌,布滿了大街小巷的掌紋。時間的長河靜靜地流淌在空氣中,悄悄地帶走從前的回憶。那些吱吱作響的收音機和墻上不斷發出嘀嗒聲的老掛鐘,在這個不斷變更的城市中,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油燈、縫紉機、黑白電視,這些曾經熟悉的景物,只能從老人塵封的記憶中款款走來,卻是那么親切,讓人浮想聯翩。這些老物什上的色彩,或許在你親身經歷之時并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在時光的夾縫之中回頭,你會發現,經過歲月的蹉跎,這些記錄了太多故事的老物什,似乎萌生出了生命,它們帶著一些傷感,一些寥落,一些淺淡的哀愁,但又有一絲微微的甜,散發出一股懷舊的味道。
就讓我們停下腳步,回頭望望這些寂寞的老物什,留取城市在時光中的片段,剪輯記憶中的生活足跡。
毛主席像章:狂熱年代的收藏達人
“毛主席的像章掛在我胸前呀,依沙依沙瑪尼拉掛在我胸前呀。金色的像章放光芒,心中升起紅太陽,心中升起紅太陽……”望著杜戎勝從書房里搬出大大小小形態不一的500塊毛主席像章,耳畔似乎又響起了這首《毛主席的像章掛在我胸前》的老歌,思緒也隨著那曾經熟悉的旋律飛回到40多年前初期的激蕩歲月。
上世紀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自1966年夏天開始后,紅色風暴很快席卷中華大地,一時間,跳“忠字舞”、唱“語錄歌”、讀“紅寶書”、戴毛主席像章成為當時舉國上下無不追隨和效仿的政治時尚。那個時候,無論是誰,只要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都是一種無上的光榮,身為黨員的杜戎勝也不例外。
杜戎勝出生的時候,正處在日軍侵華的艱難階段,日本人無情的戰火燒毀了他的家。從小,他就和家人四處顛沛流離,吃盡了苦頭,直到毛主席帶領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奪取勝利,一家人才過上了安穩的日子,從此,他就把毛主席視為偶像,敬重萬分。1950年,抗美援朝的號角在朝鮮拉響,“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那時候,坊間十分流行這句俗語,大家都知道,男兒當兵,十有八九會死在戰場上,但16歲的杜戎勝毫不畏懼地參了軍,隨著大部隊進駐朝鮮。3年里,他打過搶、扛過炮、受過傷,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奮起反抗。他說,有了毛主席,才有他的家,他要回報毛主席的恩德,為中國出一份力。1951年的五一勞動節,毛主席在天安門進行檢閱,有幸參加第一方陣的杜戎勝第一次遠遠地望見了自己的“偶像”毛主席,那次的經歷,成為他畢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文革熱潮掀起的時候,三十多歲的杜戎勝因為身體不好轉業回了金華,但他一直心念著曾經的崢嶸歲月,熱愛毛主席的心絲毫未減。毛主席像章風靡中華大地后,愛國的杜戎勝突然覺得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他開始迷戀上收藏毛主席像章。從1968年到現在,他已經收藏了整整500枚,可謂琳瑯滿目、五彩繽紛。像章的材質,也是五花八門,有鋁合金的、陶瓷的、塑料的、熒光的、有機玻璃的,尺寸不一,形狀也各不相同,但沒有一塊重復。一開始毛主席像章都是毛主席的頭像或胸像,后來像章上的內容豐富起來。有毛主席在上方,下面分別是韶山、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北京天安門等革命圣地;還有毛主席在上方,下方是向陽的葵花或如海的紅旗或破浪前行的航船……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反映各個時期光輝革命歷程的像章,如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毛主席上井岡山、毛主席參加開國大典、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等,可謂美不勝收。像章的制作工藝也越來越精湛,毛主席的表情神態刻畫得細膩入微,形態逼真,笑容生動,不少堪稱藝術珍品。
杜戎勝說,除了自己四處收集之外,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前的老戰友送的,像章里不但寄托了他對毛主席的熱愛,更包含了說不盡的戰友情。如今,杜戎勝將收集起來的500枚像章小心地安放在盒子里,每當老戰友來他家做客,他就會拿出來,與他們一起追憶曾經的美好歲月。杜戎勝表示,他希望把這些像章傳給子孫后代,把共產黨對人們的愛一代代傳下去,讓子孫永遠不忘毛主席的偉大功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