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皮箱:醫學世家四代相傳
“這個箱子,是外公送給母親的陪嫁,母親和父親結婚時又帶了過來,母親死后,箱子就傳到了我手上。”踏入鄭震的中醫診所時,她正在為病人針灸,混合各種草藥的艾條躲在角落靜靜地燃燒,就在一片煙霧繚繞中,她從閣樓小心翼翼地搬出這個流傳百年的皮箱。
清朝時期,家境貧寒的外公13歲便做了藥店的童工,耳濡目染之下,老板身上的一襲長衫漸漸成為他心馳神往的衣裳。做工期間,外公一有時間就跑到門布后面偷看老板抓藥治病,閑暇之余,他還閱讀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醫學的海洋。日積月累,外公的醫術越來越精湛,二十幾歲,就成為了當地的名醫,每天都有許多人尋著他的名氣來看病。而皮箱,就是外公為一個大戶人家治好病后,富人贈與他的謝禮。那個年代,這樣鑲著銅邊的木箱,自是十分貴重。外公喜愛萬分,出診的時候便放入藥材和幾件隨身的衣裳到箱子里,帶著它四處行醫。
外公與外婆結婚不久,舅舅和母親就出生了。封建社會,醫術傳男不傳女,可惜天不從人愿,舅舅從小不喜學醫,女兒身的母親卻熱衷于看病救人。無奈之下,外公只好將畢生所學傳給了母親。之后,母親攻讀了專業的醫科學校,成為一名婦科醫生,靠著一身精湛的醫術得到了業界人士和病人的一致好評。
鄭震說,父母的親事,外公一直十分反對,父親家在金華,母親卻是地道的福建人,兩地相距太遠,火車不通,來去只能坐輪船周轉。但母親心意已決,外公見狀,只好作罷。出嫁那天,外公把跟隨自己多年的皮箱貼上喜字,送給了母親做嫁妝,希望這只皮箱能跟著女兒繼續治病救人。就這樣,箱子跟隨母親漂洋過海來到了金華。當時,中國正處于最動蕩的時期,抗日、抗美…硝煙彌漫在每一個角落,為了解放中國奮起反抗的勇士們在戰爭中一次次倒下,又站起來。身為醫生的父母,就在這動蕩不安的局勢中帶著皮箱和年幼的她四處輾轉救治傷患,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直至母親臨終前,才把這只記錄了太多故事的皮箱交給了她。
2006年,退休后的鄭震,收拾了簡單的行李,帶著箱子從福建回到了金華。她說,落葉歸根,我是金華人,終究還是要回來。同年4月9日,她在四牌樓同升巷34號開了自己的中醫診所,與同樣學醫的大兒子一起為街坊鄰里看病。雖然現在已不需要上門問診,很少用到箱子。但她依舊習慣把它帶在身邊,存放一些自己曾在學術界上獲得的榮譽證書。鄭震表示,以后她還會把箱子當做傳家寶送給兒子,讓它繼續流傳下去。
如今,斑駁的皮箱靜靜地躺在閣樓安享晚年,雖然已失去了原有的光鮮亮麗,但經過了百年的歲月洗禮,那些因皮箱而重獲新生的鮮活生命和祖祖輩輩的美好回憶,卻讓它沉淀得更加耀眼。似乎,它已經不單單是只皮箱了,更是一種傳承,一種偉大精神的延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