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婺城區第四屆“個協杯”創業自強獎獲得者陳建新
當你來到婺城區洋埠鎮后彰陳村的時候,一望無際的稻田便呈現在你的眼前。問起這是誰家的稻田,后彰陳村的村民自豪地告訴你:是我們村主任陳建新的,他可是全國有名的種糧大戶。說起陳建新,每一個村民都贊不絕口。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卻憑借自己的努力多次獲金華市早稻種植大戶一、二等獎,榮獲“省級優秀售糧大戶”、“全國優秀種糧大戶”等稱號。
2007年,在洋埠鎮政府的支持以及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感召下,陳建新出錢承包村民的土地,學習種糧的技術,引進優良的水稻品種,運用各種種糧的機械,帶領村民走上了糧食規模化種植道路。到了2010年,陳建新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了5250畝,其中早稻種植面積為2200多畝。2011年,在原有的基礎上,陳建新所承包的早稻種植面積又有了增加,達到了2650畝,畝產量達到了500公斤。
走進陳建新的辦公室,一本名為《農機科技推廣》的書正放在他的辦公桌上。原來,隨著承包土地面積的增加,陳建新發現單靠以往種糧的經驗是遠遠不能提高糧食產量的,他便自己動手學習最新的農業技術。除了看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書,陳建新還借著婺城區農技站技術人員下鄉指導的機會,向他們學習實用的經驗。他說,雖然自己和村民都有十幾年的種糧經驗,但還是不夠的,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的東西。幾年下來,陳建新開始掌握種糧的一些技巧,并非常熟練地運用到種糧中去。“他能很好的把握時機,比如什么時候下種,什么時候收割,他心里都知道。”當問起自家的糧食產量為什么逐年提高時,陳建新的妻子胡穎敏說出了其中的原因。
在糧食銷售過程中,陳建新沒有按照村里老一輩們銷售糧食的方式,而是注重外面糧食市場的變化,加強與外界市場的聯系。“以前是計劃經濟,現在是市場經濟。現在的市場呈現的是多樣化的特點,農民種糧必須要認清市場形勢。”陳建新經常用這句話告誡身邊一些種糧的農民。2010年,隨著糧食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陳建新又開始籌建自己的公司作為糧食深加工基地,以此適應市場經濟多元化需求。幾年來,陳建新始終牢記國家對自己種糧的支持和幫助,把收獲的糧食按訂單要求出售給國家的糧食部門。“去年,我把800多噸的糧食賣給了國家。”現在,每到收割季節,他都會準備好超過800噸的糧食等著國家來收購。
對于陳建新本人,55歲的村民范玉慶用“真性情”三個字來形容他。范玉慶告訴記者,陳建新是一個干實事的人,沒有空話,經常卷起褲腿,和我們一起下地干活。多年來,作為后彰陳村主任的陳建新卻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農民,謙虛地向老農民們學習種糧經驗,及時為大家帶去最新的農業技術,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如今,陳建新不僅自己種糧還讓大學畢業的女兒也加入的種糧大軍。陳建新說,種糧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女兒能成為“農二代”是光榮的事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