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歸納起來,最簡單扼要的,不外是中國老祖宗的四個字——安居樂業。”的確,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論,都沒超過這四個字的范圍,都不外是使人民大眾如何能安居,如何能樂業。要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社會,讓人民群眾真正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需要國家領導人和社會管理者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
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不少人對中華傳統文化中許多思想觀點的誤解是很深的。
比如對“人定勝天”思想的認識。新華字典對“人定勝天”的解釋是這樣的:“人定:指人謀。人力能夠戰勝自然。”所以中國“破四舊”、“大躍進”年代,認為“人一定能夠戰勝自然”,所以信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盲目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盲目改造自然、破壞自然,我們已經有了慘痛的教訓。違背自然規律,逆天而為,必然受到規律懲罰。現如今,自然災害頻發,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其實就是對“人一定能夠戰勝自然”思想指導下對自然環境破壞的懲罰。
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自然和諧,才能得到自然的眷顧,與自然和諧,才有持續健康長久的發展。
宋朝的劉過在《龍洲集·襄央歌》中曾寫到:“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其中的“兮”字為語氣詞,而“人定”是一個詞,那么“定”就不是“一定能夠”的意思了。
“人定勝天”正確的解釋應該為:“人心安定高于一切”或“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古人認為天是最大、最高、最重要的,勝天,即比天都還重要。人心安定,于個人,可以創造內心的和諧,獲得身心的和諧健康發展;于家庭,可以做到家庭和睦、長幼有序、孝悌傳承,和諧發展。于社會,可以促進社會和諧,忠、信、禮、義具備,知廉恥,知榮辱,孝親尊師,傳承良好的道德風尚,促進社會穩定、健康、和諧發展。因此,人心安定,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佛教思想中的“人定勝天”中的定,是“戒定慧”的“定”,是禪定的意思。人入了定,可以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命運,超越老天。就是佛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人心定了,社會就祥和,人心定了,就能有效化解地球上的災難,這是“人定勝天”。要明白古人的意思,不是說人一定可以勝天,哪有這種道理!一句話意思解錯了,就會誤導許許多多人的方向。
有個故事值得一聽。
古時候有位金碧峰禪師,自從證悟以后,能夠放下對其它諸緣的貪愛,唯獨對一個吃飯用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后才安心地進入禪定的境界。有一次,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已終,應該把業報還清,便差幾個小鬼要來捉拿禪師。但金碧峰預知時至,就進入甚深禪定的境界里。幾個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羅王交差,就去請教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計謀,使金碧峰禪師出定。土地公想想,說道:“這位金碧峰禪師最喜歡他的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心里掛念,就會出定了!毙」韨円宦牐挖s快找到禪師的玉缽,拚命地搖動它;禪師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砰砰地響,心一急,趕快出定來搶救,小鬼見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現在請你跟我們去見閻羅王吧!”金碧峰禪師一聽,了知一時的貪愛幾乎毀了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偈曰:“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當下超脫了六道,進入了無住涅槃的境界。
這個故事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人定勝天”含義的理解。
又如對“仁者無敵”的認識,F代大部分人認為“仁者無敵”的意思是:仁者很了不起,本領高強,打遍天下無敵手,無人能敵。其實,這是后人的一種曲解。它的本義是:仁者面前沒有敵人。所謂“仁者”,也就是有仁德的人。一個真正大慈大悲的人,他心中沒有對立,就沒有敵人!叭收邿o敵”出自《孟子》:“勇者無懼,智者無惑,誠者有信,仁者無敵” 。
古人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真正有慈悲心腸的人,他的眼睛里沒有壞人、惡人。就像新加坡許哲女士所說的,大家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天下人都是一家人。《弟子規》中也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能把生命境遇中的每一個人都當成自己的貴人,對任何人不起嗔恨心,有如此心量,與這個世界、與任何人就沒有對立,怎么會有敵人呢?仇恨不能化解仇恨,愛與慈悲是化解矛盾與沖突的最好辦法。
有個禪宗公案大家可以聽聽。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喜歡參禪問道,與佛印禪師交往甚密,他們每次見面,都免不了你來我往,互斗禪機。不過,蘇東坡卻落在下風,為此心中常有不服,總想找機會勝過佛印禪師。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一起打坐參禪。蘇東坡這天心情特別平和,所以打起坐來覺得六根清凈,身心暢通。打坐畢,蘇東坡問佛印禪師:“禪師,你看我的坐相如何?”佛印望了一眼,說:“真是莊嚴!就像一尊佛!碧K東坡非常高興。佛印禪師隨口也問蘇東坡說:“學士,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蘇東坡正在忘形之時,看到佛印胖胖的身軀,著一身褐色僧服,便挪揄道:“像一堆牛糞!闭f罷哈哈大笑。佛印禪師聽到蘇東坡的言笑,絲毫沒有動氣,只是寬容地笑了笑。
蘇東坡見到佛印禪師沒有反駁,自以為占了上風,于是便向朋友講述此事,稱自己贏了佛印禪師。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是位才女,對佛教性相之學也頗有研究。她聽到此事后,告訴蘇東坡說:“哥哥,這次贏的仍然不是你,還是佛印禪師啊!”蘇東坡不以為然地問道:“為什么這么說?”蘇小妹說:“哥哥,佛說相由心生。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而你看禪師象糞,是因為你心中有糞啊。”
“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心中有糞,見人是糞”。所以,在自己純凈純善的心上,不要裝上別人過錯的垃圾!翱磩e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修學的過程,就是不斷拓展自己心量的過程。而且,我們要明白一個真相:自己心善,善人往往會集聚到你的身邊;自己心惡,則惡人會接連來到你的身旁。這就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還有對“逆來順受”思想的認識!澳鎭眄樖堋爆F在是指對惡劣的環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度。是委曲求全、忍氣吞聲,是貶義詞。我們現代人大都反對上述語境中的“逆來順受”,認為做人不能忍氣吞聲,應該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其實,“逆來順受”的本來含義是這樣的:就是逆境來時,你不喜歡的人、事或者境遇來時,心平氣和地去承受,用處理順境一樣的態度來處理逆境。也就是平懷順受。
人生在世,有順境肯定有逆境。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逆境,發怒、怨恨、發脾氣,無濟于事,而且肯定傷人害己。有道是:“越怨人越難過,結果不是生病,就是惹禍”。許哲女士說:發一次脾氣,對人體傷害不小,至少要三天時間恢復。王鳳儀老人說“恨怨怒惱煩,人生五毒丸。半顆就得病,一顆要你命”。癌癥等許多不治之癥,與“恨怨怒惱煩”等不良情志郁結于心有很大關系。
面對逆境怎辦?先學會轉變自己的心念、心態。古人說“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人不能被境界所轉,而要善于去轉變境界。經典上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我們周邊的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人心。
做人要明了因果規律。任何境界的到來,都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與我們過去的心行造作有關。也是我們所應該承受的。有道是:“自作業,自受報,自己命運自己造”,“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近代有位大德說過:“你能逆來順受,決定能夠消除你無始劫的罪障”。所以面對境界的到來,無需怨恨,要學會平懷順受。同時我們要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自覺。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諧,孩子沒出息,身體不健康,生活不開心,不要怨這怨那,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凡四訓》中說:“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同時,對那些不明事理,來傷害煩惱我們的人要生發憐憫心、慈悲心。他們沒學傳統文化,沒好好聽聞古圣先賢的教誨,德行不夠,所以容易造作惡業,他們的內心其實很苦。我們要理解他、同情他,有機會還要好好幫助他。這樣去想,我們怨人的情緒就會得到化解。
其實,“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古人說: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生命境遇中的一切人都是我們的貴人,生命境遇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好境遇,都能幫助我們成就道業。不經歷困境逆境而有大成就者無之。孔子曰:“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泵献釉唬骸肮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笨梢姡ルy與挫折能夠“歷事煉心”,逆境是人成長中最好的營養。困境和惡緣對修學人來說是逆增上緣,有助于提升我們的靈性。一次突破,就是一次提升。在安逸、順境中成就道業、事業的人極少。懂得這個道理,對“少年得志大不幸”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面對逆境、惡緣我們要學會用“四它法”來處理,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古德教我們要“逆境不生嗔恚,順境不生貪戀”。這是一種淡定從容的心態。
有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是這么說的:?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
有句偈語講得好:“逆來順受天加福,非來正對了前因!”。真正懂這個道理了,我們的心就會安下來,做事就會從容淡定。就能真正體會到“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夠理智地對待困境和逆緣,能夠轉煩惱為菩提。所以,逆來順受這個詞是褒義詞,不是人們認為的貶義詞,學會逆來順受是為人處事的一種大智慧、大境界。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我們許多國人還是陌生的、片面的?赡苓存在不少誤解。需要我們好好學習、研究、正名,需要不斷發揚光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