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很多,只有從實際出發,分析查找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才能有效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下面,結合乾西實際,就如何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談點粗淺的想法。
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抗風險能力弱。農業是弱勢產業,露天工廠,受自然災害、動植物疫病、市場等因素影響較大,存在不確定性。再加上農村現有的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情況嚴重,農村土地流轉難度大,規模經營難,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
2.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目前我鄉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規模小、檔次低等問題,與農戶的利益連結不緊密,利益分配機制不規范,發揮作用有限。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輻射能力弱。
3.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明增暗降。近年來,雖然農產品價格有所提高,但農資價格、用工成本、土地租金等農業生產成本的持續上漲,沖抵了部分收益,農民普遍存在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特別是糧食生產效益明顯偏低,甚至虧本,農民積極性不高。
4.農民素質普遍偏低,制約了農民增收。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職業技能較差,絕大多數只能在建筑、制造等行業從事高強度、高風險、低收入的工作。另外,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留守家中多為老弱病殘人群,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難,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三、推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因素,結合工作實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抓好農民增收問題。
1.拓寬渠道引導農民創業增收。堅持從實際出發,緊緊抓住城鎮化發展的有利時機,拓寬渠道引導農民創業增收。一是堅持就地轉移、異地輸出和鼓勵扶持回鄉創業并舉。在加強本地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輸出部分勞動力到外地就業的同時,通過宣傳引導、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鳳還巢”,鼓勵他們帶資金、帶項目回鄉創業,建設家鄉、回報家鄉。二是加快二、三產業發展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和扶持農民到市區投資創業,搞活個私經濟和二、三產業,重點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把農民閑余時間轉移到家庭副業上,使之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致富的主渠道。三是加大增收政策扶持力度。根據農民實際需求,在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幫助引導農民增收致富。
2.推進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民增收。充分利用乾西現有的農業特色和產業基礎,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大資金投入,促使各類要素資源向特色、優勢產業聚集,提高現代農業發展規模。一要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廣辟招商渠道,重點招引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落戶乾西,探索公司加基地、基地連大戶及“訂單式”的運營模式。特別是培育一批以蔬菜、花卉苗木、養殖三大特色產業為主體的公司式基地。二要做大做強做優板塊經濟。加快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做大總量,做優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三要發展設施農業。充分發揮設施農業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全鄉大力推廣設施農業,提高經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3.加強培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只有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轉向非農產業,才能拓寬農民增收的空間。一是充分發揮現代化網絡教育功能,建立以農業遠程教育和基層農業培訓相結合的農民“再教育”培訓體系,以此推動科技示范村、示范戶建設。二是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大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盡量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增加就業機會。三是建立科技創新基地,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加快建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示范基地,聘請科研院所專家、本地科技人員和新型青年農民參加,通過示范推廣,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強化幫扶保障農民增收。強化保障幫扶,進一步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對于低收入農戶,可以采取引導低收入農戶更新觀念,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農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落實低收入農戶幫扶機制;加大社會救助,專項補助等多種形式,努力減少貧困人群數量,以此填補影響農民收入整體水平的短板。同時,要加快和狠抓惠農政策的落實。
(作者系乾西鄉黨委副書記、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