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集智慧、道德、藝術三位一體最高人格理想的化身,關于諸葛孔明優質基因傳承的探尋與求證,向來是人們熱衷討論的話題,該族宗譜曾一度失傳,正當人們失望之際,卻在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白竹村發現諸葛家族宗譜留世的最后一套副本。這個藏身婺城的“諸葛村”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最后一套族譜又何以留存?諸葛祠堂又是何種現狀?日前,記者前往進行了探尋。
婺城的“諸葛村”
據傳,五代后唐時期,諸葛孔明第十五世玄孫諸葛浰為逃避中原戰亂,攜眷來浙,時任壽昌太守,諸葛浰之子諸葛青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遷居蘭溪,諸葛青之子諸葛承載于蘭溪傳了十代,至諸葛大獅舉家遷往高隆(即現在的諸葛八卦村),時間為元代中期(約公元1340年前后),諸葛后人從此定居金華。
700余年前,諸葛孔明二十五世玄孫諸葛大昌只身至竹馬,實為白竹諸葛系先祖。據諸葛孔明第四十九世玄孫諸葛樂忠介紹,諸葛大昌與蘭溪諸葛八卦村諸葛大興乃同胞兄弟,諸葛大昌為長子,當時諸葛氏族在竹馬一帶田產豐富,卻疏于管理,于是,諸葛大昌年少時便被家長派駐于此,后在此娶妻定居,繁衍子嗣。
至孔明三十一世時,白竹村諸葛家族人丁漸旺,做起了宗譜,至三十四世分家為東廳、西廳兩房,東廳素來子嗣稀少,終至五十世,唯西廳人丁興旺,于三十五世分家為福、祿、壽三房,福一房傳至52代,諸葛樂忠為四十九世,睿字輩,屬祿一系,此三房中壽一房人丁最為興旺,派生為大、二、小三房,而后,大、小兩房子嗣漸稀,唯二房代代傳承,且于去年迎來了諸葛孔明第五十四世玄孫。至此,據宗譜記載,諸葛氏白竹氏系現有族人813名,占全村總人口的90%以上,無論規模、占比皆在高隆之上。
諸葛宗怡舍命護宗譜
據白竹村《諸葛氏宗譜》記載,自諸葛孔明第三十一世做宗譜以來,修訂宗譜共八次,最近的一次是2000年。
且自諸葛孔明二十六世仍字輩起,為方便族人輩分識別,規定出行輩用字八十個,形似族訓,“扔興寧祥瑞,安原富貴昌。忠肅嚴恭懿。宣和德裕彰。聰明通睿智,文理敬容荘。孝友敦信睦,仁慈正倫常。咸恒開鼎晉,純粹美賢良。儉讓崇寬厚,謙尊茂泰方。亨貞嘉敏行,欽慎發榮康。愷惠成蕃秀,英華永慶襄。”
諸葛世家族譜修訂流程、祭譜儀式十分嚴謹,第七次修訂通知如是說:“本次修譜仍按先例,由主持人集會決定,事先將本族各房按行輩人口登記、出生年月日等有關資料,報送高隆諸葛大宗祠譜局,統一將新譜編好,經詳細核對無誤后,統一付印,定期舉行祭譜后,分送各所屬房派,推選專人保管,為本族重要文物檔案,永久保存。”
修譜經費由族中男丁負擔,老丁五十斤谷,新丁百斤谷。族人迎新譜流程繁復,儀式莊重,“本村接新譜隊伍鑼鼓班相會之時,大放花炮,大家合在一起過浮橋,上西門碼頭,經南門大街,鼓樂齊鳴,一路游行。”
諸葛氏宗譜何以留存?據傳,“文革”期間,紅衛兵帶隊闖入當時的生產隊長即諸葛氏族委以重任的宗譜保管人諸葛宗怡家中,諸葛宗怡視宗譜為生命,懷揣宗譜從后院翻墻逃出,才保全了這世間最后一本諸葛氏宗譜,后來高隆諸葛八卦村前來請了宗譜并做了系統整理。
諸葛宗祠的前世今生
從宗譜記載中,不難看出諸葛祠堂當年的繁華,“本族三十三世無傳,遺下屋基二間及道院一片,族人于康熙癸亥年(1683年)在此建造新眾廳大公堂,為公址,屬東廳、西廳集會之場所,俗稱前大門,以利族人舉行春、冬祭祖平時不論男婚、女嫁都在此上轎、下轎,正月十一至元宵節提燈會,有龍燈、馬燈、板燈活動,以此為活動中心,廳內同時有婺劇、昆劇二個鑼鼓唱戲,熱鬧非凡。”
且當時的諸葛氏族崇尚敬老與才學,并在祭祀嘉獎中有明顯體現,“大公堂依靠原有土地及公產收入,每年都要隆重祭祖,禮儀會后全村每位男丁都能領到一斤豬肉,六十歲以上可領二斤壽肉,七十歲以上可領八斤,八十歲以上可領十六斤,一百歲以上可領一只全豬和一只全羊,小學畢業可另外領斯文肉一斤,學歷越高領到肉越多,高小以上稱文化人,如有田捐祠堂可領豬肉,捐助越多領到越多。”
然而,如今的諸葛宗祠與當年的是否為一處?族譜記載:“一九九九年,大公堂失修,村委會決定改建為辦公樓。”據此,當年的諸葛宗祠已再難見天日。
而今的諸葛宗祠實為當時諸葛氏白竹系某一房的小祠堂,原稱“蘭桂堂”,老祠堂是個三進的院落,第二進四根梁柱上本各有一只馬腿,分別雕刻蝙蝠、麋鹿、壽桃、喜鵲以求“福、祿、壽、喜”之祥瑞,后因管理不善被人盜走。祠堂的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村中老人告訴記者,最外的一進是在近百年間建起來的。記者走訪時發現,祠堂常年封鎖,無人問津,祠堂門外堆滿柴火,且因年久失修,屋頂四面已見漏水痕跡。村民薛建平說,村里集體經濟緊張,修繕經費比較困難。
婺城區文物辦主任鄭友建告訴記者,婺城區類似古建筑因缺乏足夠經費進行修繕、無專業人士進行合理維護以及村民文物保護意識淡薄而導致的古建筑損壞甚至損毀的情況十分普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