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作出了“五水共治”決策,全省上下轟轟烈烈地掀起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行動。而此時,處在浙江中部核心城區的婺城區,已經全面完成了百萬市民飲用的源頭水整治行動。在初戰告捷的基礎上,區委區政府響應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號召,再次扛起了“五水共治”的大旗,馬不停蹄投入了新戰役。婺城區大地由此上演了任務一場比一場艱巨、規模一個比一個強大的治水連環戰,堪稱婺城治水史上空前的大會戰。
初戰“沙金蘭”
走進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盡管初春的嚴寒逼人,這里依然一派靈秀風光:碧波浩淼、青松蒼虬,針葉間一點殘雪,晶瑩剔透,間或有鳥兒鳴唱著,飛向遠方……這樣一處靜謐的地方,很難想像半年前正經歷著一場不見硝煙的“戰役”。
11年難題兩個月破解
兩個多月,95家養殖場、49家鋸板廠和4家采砂場,5055頭畜禽,32347平方米廠房欄舍,最終歸入一個數字——100%的完成率。
這是一組關于“沙金蘭”的數據,對應這組數據的,是金華100萬市民的生命水源。2013年7月至9月,婺城區全面關停、拆除了上述養殖場、鋸板廠和采砂場,徹底解決過去11年來未能破解的難題。
早在2002年,婺城區沙畈鄉黃家田村黨支部書記傅大富在金華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關于要求在沙畈鄉沙金蘭庫區建立自然生態保護區的議案》,受到廣泛關注,并被大會確定為“一號議案”。很快,市政府出臺《金華市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和保護規劃》,要求在功能區禁止發展工業、禁止伐木、限養畜禽……因種種原因,山區居民沒有實現“整體移民下山,搬遷進鎮”的藍圖。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經濟,當地的畜禽養殖場、鋸板廠始終“屹立”不倒,成為一直無法徹底整治的污染源,造成每年超過5000噸的畜禽糞便和生產生活垃圾排放入“沙金蘭”。
治水!治水!金華人的“大水缸”要永葆清冽甘甜,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必須徹底清除污染源。這一次,婺城區委區政府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以鐵的手腕予以治理。
兩個月時間里,區委書記陳曉多次前往有關鄉鎮召開現場推進會,并深入農戶家中,聽取意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區各有關部門負責人也紛紛進庫區開展現場辦公,提供服務解決實際困難,以各種形式幫助農戶出謀劃策轉移產業;相關鄉鎮黨員干部更是日以繼夜,走村入戶為群眾答疑惑、解難題、化矛盾、轉思想攻堅……正是靠著這樣鍥而不舍的韌勁,以及農戶對“百萬人喝水是大事,必須為水讓路”的理解和配合,成就了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
解決1萬人“吃飯”保障100萬人“喝水”
“關了奶牛場,我家7口人你來養!”2013年8月17日,在沙畈鄉副鄉長戴增榮第15次上門時,店邊村梧桐溪邊的奶牛養殖戶李增根還是這句話。李增根的養殖場沒有任何排污設施,養著23頭奶牛。也就是說,23頭奶牛每天產生的污水都會直排入梧桐溪,進而匯入“沙金蘭”。可是,另一方面,李增根上有年邁的雙親,下有一對尚在上學的女兒,中間還有一個弱智的妹妹,一家7口全指著這些奶牛過活。
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李增根梗直了脖子——奶牛場一定要辦;為了100萬人的“大水缸”,戴增榮磨破了嘴皮——奶牛場一定要關。當然,奶牛場關了,農戶家的生計不能斷!戴增榮努力想為李尋找新的出路,卻屢屢受挫。原因很簡單,李除了擁有豐富的奶牛養殖經驗以外,并沒有其他特長或技能,轉行比較困難且本人也很抵制。最終,沙畈鄉黨委,政府出面聯系了區農林局、畜牧局,為他尋找到了新的養殖場所——長山鄉惠君奶牛養殖小區。以后的生計有了保障,又被鄉干部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打動,李增根終于搬遷協議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讓李增根感動的是,搬遷協議簽了,鄉干部并沒有“完事兒就走人”,反而準備再送了他一份“大禮”。原來,李增根實地查看了養殖小區的環境后,有了擴大養殖規模的打算,但缺乏一定的資金。得知這個情況,鄉干部二話不說,立即著手準備相關材料,開始跑部門幫助他申請小額扶貧創業貸款。看著鄉干部為自己的事盡心盡力,李增根由衷地感激,也很高興。他說:“一開始,我以為政府不給我活路了。沒想到,壞事變成了好事,我擴大養殖規模有希望了。”
記者了解到,2012年,沙畈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600元,與金華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3200元相差甚遠。而今,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整治攻堅戰打響,這里的農民將被限制畜禽養殖業,禁止發展工業,這無疑砸掉了他們的一個“飯碗”。于是,1萬人“吃飯”和100萬人“喝水”成了最直接的矛盾。
為了解除當地農民的后顧之憂,婺城區全力以赴做起了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型工作。婺城區農林局先后派出專家進駐沙畈,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毛竹、油茶、紅豆杉、香榧、水果等種植業,走生態農業之路;及時做好幫扶工作,為有意向搬遷到山外發展的養殖戶和鋸板加工廠做好產業對接。區委農辦積極鼓勵山民異地搬遷,到山外創業,實現下山脫貧。婺城區婦聯牽頭聯系,沙畈鄉組織了一批已關停豬場的養殖大戶,前往慶元縣黃田鎮考察灰樹花產業發展之路;區婦聯還表示,今后會在山區經常性舉辦家政服務培訓、來料加工對接,讓山區婦女盡快實現產業轉型。
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也紛紛對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農民伸出了援手。沙畈鄉周遼村的女強人倪海芝提出,讓山區婦女姐妹走出大山從事家政服務業。倪海芝2012年在市區成立了海芝家政服務公司,吸引了近百名山區婦女從事家政服務。在沙畈有4500畝茶園的采云間公司,決定今后加大對山區茶園的擴容,以有機茶生產解決更多的農民就業門路。還有從事傳媒工作的愛心老板張洋,以高于市場收購價5元/公斤的價格,收購了一家養豬場全部的生豬,只為了“老鄉,今后你就不用再為生豬不好銷售的事情煩惱了”。
正是對未來生活有了新的打算、新的夢想,有了捧起新“飯碗”的機會,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農民們才有了告別畜禽養殖業、木材加工業等污染水源的勇氣和信心,由此成功化解萬人“吃飯”和100萬人“喝水”的矛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