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戰“白沙溪”
婺城治水,首戰告捷,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整改工作實現了100%的完成率。一鼓作氣之下,婺城區黨委政府開始了“最美河流”——白沙溪的治理工作。
掬一捧歷史的春水
“走,到白沙溪玩水去!”
炎熱季節,有多少金華人不約而同地說過這句話。在越來越多的河溪被污水染黑的今天,白沙溪成了一份難舍的情結,成了越來越多人心目中的“最美河流”。她,確實有這樣的風姿傲骨。
譜寫、演唱《江南有座金華城》的陳越說:再外漂泊,多少次身心俱疲的時候,總有一個聲音在心頭飄蕩:溯水而上,溯水而上,回到白沙溪去走一趟……纏綿的思鄉之情,就這樣由白沙溪水承載著,潺潺流淌出來。
作為金華江主要支流的白沙溪,全長68.3公里,流域面積320平方公里,從沙畈溪口門陳入境,接納銀坑溪、大鋪水、左別源等支流后入沙畈水庫,經金蘭水庫后,又流經瑯琊鎮、白龍橋古方村、新昌橋村,直到乾西鄉石柱頭入婺江。
她擁有浙江省最早興建的水利工程——三十六堰。史料記載,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盧文臺在率領手下官兵36人隱居金華南山輔倉(今沙畈鄉亭久村)時,效仿戰國時李冰興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之舉,帶領士兵和附近村民,在白沙溪先后筑成三十六堰。三十六堰筑成后,白沙溪流域周邊的荒原變良田,兩岸百姓從此遠離了靠天吃飯的生存狀態。時至今日,三十六堰仍有部分在發揮著水利功效。
“春水平分夜漲流”、“每歲田禾無旱日”、“三十六渠饒灌溉,秋田萬頃仰西成”正是對正是三十六堰灌溉功能的贊賞;“白沙春水鏡光清,水面無風似掌平;春暖錦鱗吹細浪,晚晴黃鶯囀新聲……”則是對白沙溪自然風光的詠嘆,婺城區委書記陳曉就曾在今年全區干部大會暨“五水共治”動員大會上,深情朗育這首詩。
保一脈最美的清流
可是,白沙溪之痛,已日漸顯現。非法采砂、畜禽養殖污水直排、亂倒建筑垃圾、廢棄物等現象,白沙溪畔并不鮮見;白龍橋鎮玉山堰至臨江大橋下游段雜草從生、亂倒建筑垃圾、廢棄物等現象比較嚴重……
必須治,攜雷霆之勁、展鐵腕之勢!關停非法采礦采砂廠,勸離畜禽養殖戶,集中清淤、除污,加快企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至2013年年底,婺城區水務局、白沙溪沿岸鄉鎮、行政村展開了一波又一波行動,關停了流域內的非法采礦采砂廠3家,勸離畜禽養殖戶2家,集中清除淤泥7000多立方米、建筑垃圾3000余立方米。此外,為改善流域水質,提升白沙溪景觀,區水務局還在白沙溪臨江大橋段種植了21萬株蘆葦,同時委托綠化養護部門再次對河道親水平臺兩側綠化進行修剪提檔。白沙溪里的垃圾變少了,水更清、景更美了,更重要的是,沿岸群眾由此更加珍重這片美麗的水域。
“我路過白沙溪,發現溪邊有一條水溝,烏黑發臭的水流直接流入白沙溪。我懷疑是旁邊的泡沫廠所為。”這是今年1月9日,市民郭先生發出的護水強音。郭先生所指的金華市躍峰泡沫廠企業主吳躍峰沒有推諉,立即調查了這一情況。結果發現,廠內工人在清洗鍋爐過程中,將沾有柴火灰的鍋爐除塵水直接排出。
“我們附近還有其他幾家工廠,所排污水都會通過各自的污水管、雨水管流向這個洞口,所以也不能完全說是我們一廠所排。但洞口就在我的廠邊,再怎么解釋都是徒勞的。”吳躍峰說。事情發生后,他一方面花錢新建了3個沉淀池,一方面找了專業清淤公司,準備將洞口這些淤泥清理干凈。他還作出了保證:“以后我肯定會注意,不經處理的污水絕對不會亂排放。”
其實,婺城打響的,不僅僅是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整改戰役、“最美河流”——白沙溪,更在全區范圍展開了“關心母親河溪,查找、治理水污染源”行動,“最差河流”——桐溪整治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通園溪、回溪等溪流水環境也在一點一點改善。更重要的是,“政府重視,全民參與”的治水氛圍已初見端倪。
讓“政府重視,全民參與”的氛圍更濃烈些吧!讓婺城的山山水水重新純凈美麗起來,為這一方人、為后世子孫帶來幸福生活和發展空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