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一葉輕舟在蘆葦蕩中穿梭,蘆香撲鼻,槳劃波痕無蹤,淡褐色的花兒沉甸甸的,風一吹,花絮隨風飛揚;日落西山,晚霞中蘆花瑟瑟,別有一種風韻——這是沙家浜蘆葦蕩的盛景,不少人為此魂牽夢繞。不過,今后在婺城新城區的白沙溪,你可以看到綿延數里的大片蘆葦蕩,可以領略“春夏蘆蕩一片綠,秋后蘆花賽雪飄”的盛景。
白沙溪為金華江主要支流,全長68.3公里,流域面積320平方公里,流經婺城區沙畈、瑯琊、白龍橋等鄉鎮,其中從金蘭水庫至金華江匯合口長17.5公里,河道寬度100米至180米。
明代詩人杜恒曾描繪白沙溪流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景:白沙春水鏡光清,水面無風似掌平。春暖錦鱗吹細浪,晚晴黃鶯囀新聲。煙堤綠樹人家小,云渚斜陽釣艇橫。三十六渠饒灌溉,秋田萬頃仰西成。
白沙溪水流雖短,但其歷史源遠流長,對婺城有著別樣的意義。2014年,婺城區要將白沙溪打造成“最美河流”。
針對白沙溪的水環境現狀,婺城區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去年,白沙溪在建的河道治理項目有3個,總投資7180萬元,目前已完成60%的工程量。同時婺城區水務局組織人員在白沙溪水面上打撈水葫蘆等漂浮物,對白沙溪進行集中清淤,并對330國道至臨江大橋段兩側的綠化進行生態修復。
區水務局還在白沙溪的最后一段,也是水面最寬的區域——白沙溪330國道臨江大橋段種植了大片蘆葦。
“我們投放了21萬株蘆葦根,等到這些蘆葦長成,到時金華家門口也可以看到大片的蘆葦蕩了。”婺城區水務局黨組成員王國慶說,為了引進這些蘆葦根,水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專門到江蘇宿遷取經,學習蘆葦生態凈水模式的原理。
水務局在白沙溪種植蘆葦根,出發點絕不是簡單地要把這里復制出白洋淀這樣的景觀,更重要的是,蘆葦有很好的凈水作用,白沙溪成為蘆葦蕩,相當于多了一道污水處理的屏障。
婺城區水務局局長吳國建透露,如果這一片的蘆葦長成后效果明顯,婺城區接下來會在全區范圍內進行推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