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婺城鄉村掀起一股“家庭農場熱”,土地流轉、小規模種植、批量配送成為村民口中的熱詞。日前,記者采訪了白龍橋鎮董村薛家自然村家庭農場主薛麗萍、鄢繼瓊夫婦,聽他們談談家庭農場的創業故事和經營心得。
守著爸媽守著家,辦起家庭農場
2000年初,同在深圳打工的金華小伙兒薛麗萍和四川姑娘鄢繼瓊相識結婚,一起回到白龍橋老家,“想生孩子了,就想守著家,照顧孩子和老人,在家種點菜掙錢。”鄢繼瓊說。之后的10余年里,夫妻倆便雙雙攜手,辦起了家庭農場。如今,夫妻倆通過土地流轉在上邵村、下邵村、薛家村三處共50多畝地里鋪開了自家農場的藍圖,一年掙二、三十萬,在村里算得上是驕人的業績。
而這背后,離不開一家人的共同努力。“因為沒經驗,很多都不懂,大雪、大雨,還有行情變化帶來的各種沖擊一波接著一波,有多少次我們都想要放棄,都是熬過來的。就想著自己在家種菜,生活自由,孩子帶在身邊,還能照顧到家里。”
平日里,雙方父母是夫妻倆最大的幫手。“平時,我爸爸都能幫我們一起干活,這樣我們身上壓力也輕了很多。”薛麗萍說。近幾日,鄢繼瓊的父親又趕到女兒的身邊,打算幫忙一起操持農場,“之前我們剛開始做,我媽媽就過來幫我看看菜地,幫忙采摘辣椒,那四、五年里幫了我不少忙。”鄢繼瓊說。
近年來,伴隨政府對家庭農場的鼓勵,婺城各鄉鎮小規模農場日漸發展成熟,如薛麗萍夫婦一般的先行者在十里八鄉也呈現出一定的帶頭作用,“起初村里人都是小面積種植辣椒,總共還不到一百斤,我們就幫他們帶到義烏去賣個好價錢。但是后來看到我們種得好,村里人就都會學著做,我們的毛竹棚、鋼棚,還有其他溫度、濕度控制的技術什么的,大家都會學,一個村就能富起來。”而家庭農場連片出現無形中推動了小規模的累加,成為大規模農場的分組經營,為建構地方特色農業及規;a銷對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露天種植、毛竹棚到鋼棚,家庭農場也靠技術創收
家庭農場規模雖小,勞動單位架構略顯原始,卻也得依靠高新技術創收。從露天種植到毛竹棚,再到現今的鋼棚,薛麗萍夫婦深有體會。
早在當年,薛麗萍帶著愛人初次拜會親友,恰逢梅雨季,在舅舅家的大棚里看到西瓜未及采摘,被雨淋后爛了一地,甚為惋惜,便想著在自家菜地里支起兩個毛竹大棚,種什么好呢?得種點別家沒的,好賣,夫妻倆商量著種上了杭椒,“金華人不比四川人會吃辣,這種辣椒適合油燜,一點都不辣,大家喜歡。”鄢繼瓊說。為對比收成,夫妻倆在附近的地里露天種植了同品種的辣椒。
大棚種植是門實打實的技術活,溫度、濕度、育苗時令都有講究,除卻買來書本和碟片學習,夫妻倆更須結合實際自主探索。“很多書本上有的設備我們都很難弄到,而且成本也太高,不適合家庭農場做。我們就用最土的辦法,人走進去覺得太熱或是里面霧氣太大,就把大棚的門打開透透氣。看辣椒葉黃就得施肥,看著葉子長勢很旺就不能施,施了也光長葉不長果,得用心觀察。”如此只能保障作物生存,辣椒連種植一年一季,而大棚種植的優勢則在于一年兩季的栽種。每年10月下旬,薛麗萍夫婦便開始了第一季育種,11月移栽入大棚過冬,來年四月下旬便可結果,直至7月下旬結束。新苗替以舊苗,趕上秋收好時令,不到兩月便有收成,直至12月后冬季氣溫降至零下二攝氏度方才結束。
如此一年后,試驗終見分曉,“我爸爸他們種玉米,村里人種煙草,一年下來一畝地收成也就1000多元,但是我們大棚里的一畝地辣椒收成有近6000元。”薛麗萍說。此外,一畝露天種植的辣椒也因遇上梅雨爛了一地,“看著辣椒掛得滿滿當當,就這么沒了,真是心疼。”于是,第二年,夫妻倆就把大棚加蓋到了7、8個,第三年30多個,直至2008年的150個。
由于種的不是小麥,2008年的第一場大雪沒能給夫妻倆帶來豐收,“毛竹棚幾乎全被壓壞了,損失真的很大。”在平日,毛竹棚的打理是夫妻倆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下雨下雪之類的,都要及時跑去把壓在上面的雨雪除掉。”而這場雪讓夫妻倆開始思忖著改造大棚,“在離我們地里不遠的愛斯曼農場里,我們看到了鋼棚。”至去年止,夫妻倆的農場里已建起近80個鋼棚,“鋼棚規模大,跟毛竹棚比起來一個頂仨。這樣我們打理起來也方便,但是成本的確高,我們夫妻倆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家庭農場,找對品種,做專業化種植很關鍵
“做家庭農場,一定要找對品種,專門種這個品種,把這個品種做大。”總結多年試水經驗,如今的辣椒種植大戶薛麗萍說道。
夫妻倆的農場里,杭椒和線椒兩個品種各占半壁江山,杭椒是夫妻倆最初選中的新品種,在適合本地需求之外,“杭椒價錢高,貴的時候批發價就可以賣到十多元錢一斤,而且每天摘,每天賣,可以有長期的收益。”
而線椒的種植是四、五年前的事,源于一次偶然的探索。某段時間,黃瓜價錢高,夫妻倆也嘗試過種植,“但是黃瓜得及時采摘,不然老了就不好吃了,賣不出去。”為此,因家庭人力有限,鄢繼瓊和丈夫商量著轉而引進辣椒新品種——線椒。這次試驗給夫妻倆帶來了意外的驚喜,“線椒有辣味,金華這邊湖南、江西、四川一帶過來的人越來越多,都喜歡吃辣,賣得特別好,雖然這種辣椒產量沒有杭椒那么高,但是青辣椒來不及摘,可以留紅辣椒,一樣能賣,十幾天采摘一輪,人力上也吃得消。”
十余年來,夫妻倆的農場里出現過10余種作物。夫妻倆曾引進彩椒,“它能長得很高,但是生長周期太長,五顏六色的掛了一串,不同顏色的采摘時間還不一樣,摘起來很麻煩,我們最終還是放棄了。”去年,夫妻倆曾一并種下了絲瓜、苦瓜、黃瓜、瓢瓜等十余個品種,“但是家庭農場真的不適合種這么多品種,一來種起來麻煩,毛竹桿之類的物料堆了一地,打理起來費事兒,自己如果不夠專業,也種不好。規模小,產量不大,人力不夠,賣起來也沒多大收益。”一年試驗后,夫妻倆才最終確定走“辣椒大王”小規模經營之路。
說起規模經營,薛麗萍深有體會,“家庭農場不能辦太大,一來像愛斯曼那么大,雇了幾百個工人,但是管理不好,就虧了。二來家庭農場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力。但是規模又不能太小,還得根據規模找對賣的地方。”起初,家里就種了二畝地的辣椒,薛麗萍就騎著摩托車到白龍橋鎮上去做零賣。后來規模起來了,又趕上金華農產品市場剛剛建成,薛麗萍便晚上10點騎著摩托到市場里賣,“第一次去賣,幾個本地小販一人一包,一下就賣光了。后來我就天天送。”再后來,聽說在義烏商貿城辣椒能賣高價錢,薛麗萍就換了輛三輪車,“每斤大概能多賣五毛錢,但是在那里賣得給攤主交3%的租賃費,還要自己付油錢,所以,還是要核算著賣,量多,到義烏,一車貨一下就賣光了,量少,就在金華。”接下來的這一年,金華農產品市場商圈逐漸熱起來,“因為金華這邊便宜,一些客戶都愿意跑到金華來買。這樣,市場上晚上10點左右就是本地小販多,白天大客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