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沿岸的文化和傳說
白沙溪水流雖短,但其歷史源遠流長,自然也蘊育了經久不衰的白沙溪文化和傳說。
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候,現在的金華地方叫作長山縣,而白沙溪則叫白沙港,在未建金蘭湯水庫(大巖)、沙畈水庫之前,山區的杉樹、毛竹以及其他土特產可以直達蘭溪銷售。就在這個蟲鳴兔走、蝶舞蜂飛的白沙溪邊出現了一位大禹式的人物,即后人敬稱的“白沙老爺”盧文臺。
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人。漢成帝末年,盧文臺在漢光武帝劉秀手下戰功卓著,最后當上了輔國大將軍。劉秀功成后,盧文臺沒有居功受賞,而是效仿嚴子陵在富春江垂釣,修身養性。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盧文臺率領手下官兵36人,隱居到金華南山輔倉(今沙畈鄉亭久村),墾荒種地,自食其力。
當時,白沙溪水流急落差大,兩岸農田晴則旱,雨則澇,天災連年,民不聊生。盧文臺眼看豐富的水資源白白流失,不能為民造福,于是,效仿戰國時李冰興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之舉,帶領士兵和附近村民,不辭勞苦地興建白沙堰,利用水勢落差,先后筑成三十六堰,成為我省最早興建的水利工程。根據《湯溪縣志》記載,上游第一條堰壩是“上塘堰”,在現遂昌縣上門陣村,第二條是“日坑堰”,日坑即現今的銀坑,堰壩筑在現在的雙溪口,第三條堰壩是“輔倉堰”,從六茍潭引水。
三十六堰建成后,沿岸120多個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敬稱“白沙老爺”,至今民間留下許多傳說。而盧候文臺的事跡亦感動了朝廷,自從唐代開始封其為武威候,吳越加封為保寧王,宋徽宗封其為昭利候,政和三年請封賜廟額曰昭利,宋孝宗淳熙十年封靈貺候,嘉泰元年加孚應候,嘉定十年復號廣濟王,元至正十八年封忠烈侯。從這些賜封不難看出盧候的分量。而鄉民懷其意,則建廟祀之,根據記載,早在吳赤烏元年就在輔倉建了祖廟,即現在的祖郭廟(與盧文臺墓為文保點),其他還有瑯琊白沙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龍橋馬海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乾西的柵川白沙廟(文保點)、石柱頭白沙廟(信息點)、白沙堰(省級文保單位)等。對于祖郭廟總廟曾被稱為“杭浙總廟,列祀群神,以王為婺郡之首”,可見其地位之高。有南宋著名宰相王準(1126年—1189年)詩為證,《白沙溪遣興》:“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漲流。每歲田禾無旱日,此鄉農事有余秋。功馳漢室為名將,澤被吳邦賜列侯。千古威靈遺廟在,至今血色遍遐陬。”元至正二年于石在《昭利廟》中吟道:“百戰歸來萬壑巔,寒溪怒涌白沙泉。策勛不輿云臺繪,立德非徒巨石遷。香冷尚須燃漢鼎,水流猶是漢吳田。愚民未識前朝事,浪說神能駕鐵船。”
傳說盧文臺長得方面大耳、身材魁梧、面目和善,而從古自今,盧文臺在老百姓眼里,已亦人亦神,成為了一方民間保護神。如今,三十六堰今猶在,不見當年修渠人,瑯琊鎮所保留的一處古水利遺址,歷經1900多年的歷史,還在造福一方。
“江南有座金華城,城邊有座白龍橋,橋下外婆在講著那故事,坐在橋上看到,星星掉進了那條小河……”這是著名詞曲作家,音樂制作人陳越,為家鄉譜寫的動人歌曲,優美動聽的旋律表達了游子陳越對故鄉的情愫,更表達了對流經白龍橋的白沙溪水的眷戀。
白沙溪的水是柔柔的、細細的、淡淡的、靜靜的,間或有行行白鷺穿行其間,正如那如癡如醉的詩句,“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如是煙。”情也悠悠,水也悠悠,夜幕降臨,站在古廊橋上,抬頭望去,天上滿眼繁星;低頭沉思,星星又似落入了水中,鏡花水月,如夢似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