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上的河道清潔員:看著溪水一天天干凈起來
51歲的俞立民是白龍橋村的監委主任,分管農業和水利工作。這其實還只是他的一個身份,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河道清潔員。
從去年的12月27日開始,俞立民就作為河道清潔員出現在白沙溪邊。提著一只水桶,拿著一把鐵夾,邊走邊看,看到垃圾就撿。每天從早上8點出門,常常是過了午飯時間才回家。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到溪邊撿垃圾成為了俞立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俞立民在村口經營著一家六七十平方米的小店,時間也還算自由。問他為什么會當河道清潔員,俞立民笑笑說:“因為沒人做,只好我自己來了。”從俞立民的口中,記者了解到,作為河道清潔員每個月的工資是很低的,工作看似輕松但其實并不輕松。
從村口的古橋到靠近臨江,這一路都是俞立民的工作范圍,這樣一來,電瓶車成了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坐在俞立民的電瓶車后面,跟著他去清理垃圾。在溪邊看到有垃圾,他就停下電瓶車,拿起鐵夾,把垃圾裝進水桶里。“白沙溪的岸邊因為綠化好,環境好,一到節假日就會有很多市民來這里游玩。可是,來玩的人卻不知道把垃圾帶走。”俞立民邊說著邊把溪岸邊的垃圾裝進水桶里,“環境的保護還是得靠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啊。”
靠近臨江段,這里的堤壩比較高,但是水又深,看到溪里有垃圾,俞立民還是得下去。溪水嘩嘩地流著,人必須十分小心才能夠確保安全。俞立民告訴記者:“這個河段算是比較危險的河段,沒有石階可以下到河里,有的時候甚至得架個梯子才能下去。”不過,俞立民倒也有自己的一個辦法:一根長6.5米的竹子,然后在上面套個網,就成了他最重要的清理工具,“實在夠不到的時候,我就用網兜來清理垃圾,這樣也方便許多呢!”
在俞立民的心里,白沙溪能有今天的干凈是來之不易的。“剛開始當這個河道清潔員的時候,我的心里是非常無奈的,看著河里成堆成堆的垃圾,無從下手。那時候每天的工作量要比現在大多了。光我一個人完全不夠,村子里還派五六個人每天打掃,清理了十多天才清理掉一些垃圾。后來鎮里又派調挖機來,足足清理了半個多月才把垃圾堆清理得差不多。”提起當初,俞立民是直搖頭,“那時候,溪里的死豬、死鴨又多,多的時候一天打撈過28頭死豬呢!自去年開展的‘五水共治’行動以來,治水,可以說是全民投入,現在的溪水可比之前干凈了不少呢!這簡直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啊!”
記者問俞立民,覺得當河道清潔員怎么樣?俞立民坦言:“我老婆是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的,但是我的兒女卻覺得當個河道清潔員挺丟臉的。說實話,我自己剛開始的時候也有這種想法,但是看著河水一天比一天好,我覺得挺自豪的,也很高興。干了這么久,每天不去河道邊撿撿垃圾還不習慣了呢!”
俞立民一個人忙不過來,請村上的人也沒人愿意做。他便讓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應樟明來幫忙,每天在河邊都能看到兄弟倆的身影。河道中間,撿不到的,哥哥應樟明便脫去褲子,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河中間走去,撿干凈了他才放心。
和俞立民、應樟明一樣在白沙溪上當河道清理員的還有季文榜。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季文榜也加入了這支河道清理員的隊伍。“會把河道清理干凈,并且常年管”這是他當初對負責人作出的承諾。
為了這個承諾,從那時候開始,除了下雨天,季文榜都每天早上6點30分出門,撿兩個多小時的垃圾,撿得差不多了再回家。季文榜承擔著白沙溪白龍橋段2.5公里的垃圾清理工作,這2.5公里,雖然不長,但季文榜的付出卻讓這條原本臟、亂、臭的河流變得清澈、干凈起來。
老季說自己當初剛接到這個清潔任務的時候,這條溪流上到處都是死豬、死貓、衣服、被子,一天最多的時候要清理出5袋蛇皮袋的垃圾。如今可好了,溪水變得干凈起來了,很多人都會在溪邊洗衣服了。老季說:“看著溪水一天天干凈起來,我的心里是很舒服、很高興的,自己的付出也總算有了一點點成績了。”
河道清潔員,他們的工作就是每天清理河道里的垃圾,這個工作看上去簡單,但是能夠堅持下來的卻靠的是他們出于自己內心的一份責任。就像俞立民說的那樣:“已經把清理河道當成了自己的一份責任,所以才會認真地干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