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據人口主要部分,只有農村農民素質的提高才是全民素質的提高,而人們思想文化素養方面的提升則是國民素質提升的關鍵。因此,開展農村思想文化教育,提升農民思想文化素養,一直是各級宣傳思想文化部門的努力方向和研究課題。筆者做為一名工作在鄉鎮文化站三十余年并堅持農村文藝創作的基層文化工作者,試圖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創作實踐,從分析農村文藝對農民思想文化的影響、繁榮農村文藝創作是持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需要以及怎樣進行與繁榮農村文藝創作等方面,來淺論農村文藝作品創作于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農村文藝對農民思想文化的積極影響
文藝是什么?文藝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煉、升華和表達。人類社會通過對文藝的傳承和提煉,不斷提升文明高度,使人們的幸福成為可能。因此,一切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的文學藝術皆屬文藝之列。不過本文所講的文藝是專指源自農村題材,直接反映農民生活,表達農民喜怒哀樂的農村文藝。根據各地組織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實際來看,農村文藝在配合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宣傳、改變農民精神面貌、更新人們思想觀念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比如筆者近年來為配合各項農村工作創作的反映構建和諧社會的《和為貴》、關注農村發展的《村民大會之前》、推崇科學文化的《農家書屋》、呼喚法制意識的《借據風波》等小戲;歌頌廉政建設的《鬧房》、保護自然環境的《古樟樹下》、倡導誠實守信的《還款記》、治理污水的《泉水清清》等小品;宣傳下山脫貧的《走出大山天地寬》、拆遷巨變的《送喜帖》、揭露邪教的《信神記》等快板以及勸導計劃生育的相聲《多子夢》等等文藝作品,總是能在各種展演、會演的演出中引起農民群眾的共鳴和良好反響。往往是一場演出活動過后,這種自編自演的原創節目卻能被人們久久地津津樂道并傳播,雖說寫得不太盡然,演得也不夠完美,但畢竟反映的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題,演繹的是老百姓自己身邊的故事,并且又以現代小戲、曲藝之類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呈現,所以容易被人們所歡迎所接受。由此可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農村文藝作品,確實能在提升農民思想文化素養方面起到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宣傳、文化的效果是一些報告與講座所難以企及的!
二、繁榮農村文藝創作是持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文化的不斷重視和投入,各地農村的文化積極性空前高漲,文化村、農家書屋、農村文化禮堂等各種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可謂如火如荼。同時,農民群眾中的戲劇演出隊、曲藝說唱隊、舞蹈表演隊以及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各類球隊的基層文藝體育隊伍應運而生,相繼建立,成為開展農村群眾文體活動的主力軍。毋庸置疑,這對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以及健身健美方面確實大有益處。但也毋需諱言,這些文體隊伍的活動能否持久,同樣令人擔憂和置疑。先撇開體育隊伍不說,就目前大多數農村的戲曲演唱隊和舞蹈表演隊等文藝團隊的活動內容來看,演唱隊大都只是學唱幾句老戲或幾首老歌,舞蹈隊也就是跳跳排舞、健身操之類而已,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這樣一哄而上的“大路貨”文化,久而久之勢必令觀賞者乏味,也讓表演者厭倦。這又不得不讓人回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地方的農村青年民兵俱樂部的建設,當時也組建過這樣的文藝團隊,可不久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爾后偃旗息鼓了。究其原因,除了當時上面的持續重視和投入不夠外,藝術形式缺乏多樣性,文藝內容缺乏思想性、時代性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為增強當前農村基層文藝團隊的活力,使之持續開展文化活動,依筆者之見,發動群眾自編自演,大量創作符合農村建設實際,貼近農村百姓生活,反映農民喜怒哀樂并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農村文藝作品,給基層文藝團隊提供足夠的演唱資料十分必要。因為時下同樣少有作家、戲劇家涉及基層文藝作品尤其是農村演唱作品的創作,農村文藝團隊存在等“米”下鍋或缺乏適合基層百姓口味“食糧”的現狀。由于筆者堅持農村文藝作品的創作,就時常會接到一些基層文藝團隊求要劇本的要求,可見繁榮農村文藝的劇本創作,不僅是配合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村文藝團隊持續開展文化活動的迫切需要!
三、怎樣進行與繁榮農村文藝作品的創作。
選擇恰當的藝術形式。文藝作品的藝術形式很多,有音舞類的聲樂、器樂、舞蹈,有演唱類的戲劇、曲藝,有視覺類的攝影、書法、繪畫,有閱讀類的小說、詩詞、散文等等形式。相比之下,在農村特別是配合農村中心工作的宣傳教育方面,竊以為選擇創作戲劇、曲藝這種通俗易懂的演唱類藝術形式最為適宜。比如筆者所在的金華市婺城區是我國婺劇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農村群眾中本身就有愛聽愛唱婺劇的習慣,況且婺劇演唱起來比較熱鬧歡快、悠揚悅耳,最為當地農民群眾所喜愛。當然,戲劇的劇本創作以及排演會比其他藝術形式更費神氣,可老百姓會想,喲!這些事都編成戲,編成曲了,說明上面很重視,事情很重要,得去看看。人們心里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敬重感、參與感。至于小品、相聲、快板、道情等曲藝形式,那就是文藝宣傳方面的輕武器,相比音舞、書畫、攝影、文學等形式能更直接、更快捷地表達宣傳目的,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注意創作的方式方法。農村是個廣闊天地,農民的生活千姿百態,農村的工作錯綜復雜,而黨和政府在農村的一些方針政策和有些中心工作大都是理性的,可它們又是根據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需要而制定而開展的,套用一句創作上的用語來不太恰當的比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在創作相關文藝作品時,應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真正領會它們的精神內涵,其次是不能簡單地圖解它,也不能光用一些理論口號來堆砌。否則,聽眾或觀眾還不如去聽報告看報紙呢,那就起不到文藝宣傳應有的作用了。
注重作品的藝術質量。就某種嚴格意義上來說,配合中心工作的文藝作品還稱不上藝術品,只是一種宣傳品,但為了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必須注重作品的藝術質量,換句話說,就是盡量減少“宣傳品”的印記。既要講求作品的思想性,更要講求作品的藝術性,即作品的趣味性、吸引性、可看性、意寓性。為此,需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兩點:作品題材的選擇和作品主題的提煉。題材要盡量選擇作者熟悉的生活,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巧妙入手,爭取以小見大。主題要盡量體現時代性、主旋律和正能量。因為文藝作品主要是用來引導人、鼓舞人和勸人向善,引人向上的,農民群眾思想文化素養相對滯后,農村文藝更應如此。
重視農村業余作者的培養和扶持。繁榮農村文藝創作,須要重視農村業余作者隊伍的組織和培養,據了解,在當今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農村業余作者,尤其是創作農村演唱作品的業余作者越來越少,已是青黃不接。文化部門應當利用農村業余作者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生活優勢,擔負起對業余作者的組織以及相關業務知識的輔導、培訓職責,同時還應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出臺相關創作方面的扶持政策,以確保農村文藝創作的繁榮。有道是,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可見劇本創作十分重要。
組織原創作品的展示與交流。在努力開展農村文藝作品創作的同時,還應積極組織原創作品的展演、會演、比賽等交流活動。要不就會“養在深閨人不知”,充其量是自娛自樂而已,如同花朵,既便再美也會很快枯萎下去。另外,孤芳自賞也必將導致“井底之蛙”,因為人,尤其是文化人(作者和表演者)都有一種展示自己才藝的渴望和追求,只有不斷展示自己,才能相互間取長補短,創造、發揮出最大的才藝潛能。從而促使農村文藝活動常辦常新,持續發展,并不斷提升文化的水平和藝術的水準,真正起到有效配合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實際作用!
(作者系婺城區蔣堂鎮文化站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