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婺風遺韻——中國夢非遺情”金華市非遺精品項目展示展演浦江專場活動,在金華市非遺館內(金華府城隍廟)拉開序幕。一項項古老的技藝精彩亮相,“吸睛”無數。
當天,浦江亂彈“花頭臺”率先出場,鑼鼓聲聲、嗩吶嘹亮,一下子就點燃了金華市民的觀演熱情。觀眾當中,一對母女頗為“搶眼”:年輕的媽媽一邊看一邊講解,“這個叫浦江亂彈,是婺劇聲腔的一種,明代的時候就有了……”身邊的女兒聽得津津有味,但也不忘回應:“媽媽,婺劇就是我們的金華戲,上次我們看的《三請梨花》就是其中很出名的一個劇目,對不對?”記者上前攀談得知,這位母親是在市非遺中心微信公眾號“金華非遺”發布的信息中了解到本次活動,為了讓女兒能更好地“消化”這頓文化大餐,她對照著微信平臺里的節目單,在網上挨個兒搜索,做足了“功課”。母親循循善誘,孩子聰慧伶俐。很快,她們身邊圍了不少“親子”組合,一邊欣賞節目,一邊傾聽講解。
雖說活動中春雨不斷,可雨簾后那一簇簇金燦燦的爛漫碎花顯得更為驚艷——那是非遺傳承人蔣云花的作品“浦江麥稈畫”。據蔣云花介紹,浦江麥稈畫藝術始見明朝,盛于清代,古時曾是女兒家嫁妝里必有的女紅物件,此番風俗自上世紀中葉逐漸沒落。用蔣云花自己的話說,她和麥稈畫有一種命中注定的緣分。母親的一把蒲扇上,星星點點的幾縷麥稈碎花,伴著她度過了兒時最為溫馨的年月;母校金華師范學校禮堂里一幅山茶花題材的麥稈畫是她最為深刻的校園記憶;自上世紀80年代創辦浦江工藝美術公司,年過七旬的她已專職從事麥稈畫藝術傳承三十余載。在與麥稈畫朝夕相處的大半生中,蔣云花不斷創新,將原本搖曳在尋常人家手里的原色麥稈畫團扇推廣為同學會、詩會等活動的紀念品,讓舊時孩子把玩的彩色麥稈畫卡片變身新人喜糖盒子里極為精彩的裝飾……如今,她的麥稈畫團扇年銷量近兩萬把,每把售價50元。她的努力,不僅讓這一民俗文化得到了傳承,更走出了新的發展之路。
現年69歲的傳統竹編技藝傳承人葉道榮展位前,來往看客剛散一撥,又聚攏一群。遺憾的是,不少市民幾番詢價,卻無一例成交。原來,葉道榮用竹蔑編出來的插花籃、果籃雖然素雅別致、討人喜歡,可每只1500元的售價嚇跑了所有看客。不過,貴有貴的道理。據葉道榮介紹,上世紀60年代,他技成出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成了浙江進出口貿易公司出口竹編工藝品的供應商,作品主要出口日本及歐美國家。輾轉近半個世紀,葉道榮門下少說已有四代傳人,可無論徒子還是徒孫,至今無一人堅持下來。“因為一個售價1500元的花籃,做工極其細致,哪怕技藝嫻熟也至少要耗費一個星期。”葉道榮坦言。他還告訴記者,苦于尋不到幫手,早在十年前,他便放棄了出口竹編工藝品制作的營生。他認為,目前,高價傳統手工藝品在國內的市場仍未成熟,不過,竹編藝人如果“抱團”經營,“或者可以打開國外銷路”。
此外,活動中,剪紙藝術展位前也特別熱鬧,很多家長帶著孩子直接在現場學起了剪紙。傳承人朱瑞芳是個專職攝影師,學過素描,對點、線、面的布局有較為精準的把握,這讓她在剪紙藝術處理上更為精細。朱瑞芳告訴記者,浦江剪紙雖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多數人對傳統民間文化的鑒賞能力較弱,制約了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目前,作為浦江杭坪小學外聘藝術教師,朱瑞芳時常與孩子們講起剪紙與“家鄉”、剪紙與修身養性之間的種種關聯,希望能循序漸進提升孩子們的傳統藝術審美素養。朱瑞芳表示,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出一本寫給大家的專業剪紙藝術書”,對剪紙藝術進行題材、畫面布局、技法等多角度的解讀,真正帶領大家走進這個美的天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