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10時,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雖然大閱兵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但金華軍分區原政治部副主任抗戰老兵喻曉昉依舊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幾天來,崢嶸歲月的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喻曉昉1920年2月生,今年95歲,是江蘇省泗洪縣人。喻曉昉工作之前,就參加了抗日游擊大隊,后參軍到部隊打鬼子、打偽軍,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反掃蕩中與敵人周旋
1940年10月,喻曉昉參加地方抗日游擊大隊,被分配在大隊部當文書。當時,淮北地區戰局混亂,喻曉昉和戰士們一起配合主力部隊打鬼子,抓漢奸,打擊反動武裝,同時向人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動員發動群眾參軍參戰,籌集軍糧,維持地方治安。
當時,喻曉昉所在的根據地剛剛建立,游擊大隊人數少,武器裝備也差,打鬼子只能靠偷襲。后來,新四軍四師部隊從津浦鐵路西面來到淮北,打垮了反動部隊,建立和鞏固了以魯、蘇、豫、皖部分縣區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立了中共淮北區委、行署,使人民得以安居,發展生產,過上好日子。
1942年初夏,根據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游擊大隊撤銷,一部分人升到主力部隊,喻曉昉被分配到周臺小學當教員,并于同年光榮入黨。從此,他以共產黨員的要求做好各項工作。
1942年初冬,日寇集中大批兵力,從四面八方對淮北地區進行了33天的大“掃蕩”。喻曉昉所在的半城區是淮北區委、行署和新四軍四師師部駐地,是日寇掃蕩的重點目標。為了抗擊日寇的侵略,當地部隊、政府機關和老百姓針鋒相對地開展反掃蕩斗爭。“我們首先發動群眾堅壁清野,家家戶戶把糧食和重要東西轉移,帶不走的全部藏好。老人和小孩則早早轉移到安全地帶。”喻曉昉回憶,當時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政委鄧子恢和師機關干部也曾轉移到他任教的小學。喻曉昉還協助區里將從前方撤下來的幾名女干部安排在洪澤湖岸邊一個小村里,保證她們的安全。
一天早晨,一支敵軍向淮北和部隊機關駐地大王莊進犯,沿途都遭到各村民兵的阻擊。敵人在過栗河、汴河時,因兩條河的渡船早已被我軍撤走,河水雖不深,但天冷,敵人不敢涉水,而當地老百姓也早已轉移,鬼子們只好自己挖土在河中墊路。這時,埋伏在一旁的民兵突然出現在岸邊,利用土槍、步槍、手榴彈,狠狠殺傷河中的敵人。民兵們打了就走,鬼子根本來不及還擊。疲憊不堪的敵人,到達大王莊時,已是傍晚。莊上空無一人,敵人又摸不清共產黨的去向,就到百姓家翻箱倒柜,亂砸百姓的鍋碗盆罐,又縱火搶掠解氣。
喻曉昉說,由于新四軍主力部隊在敵人的后方接連打了幾個勝仗,迫使這幫敵人在第二天拂曉就沿著已被破壞了的一條公路倉皇撤退。敵人在撤退途中生怕再遭埋伏,每過一個村莊,都不敢進去,只向村里亂放一陣槍炮。
日軍退出半城區后,區委、行署即組織民兵站崗放哨,防止敵特破壞。區、鄉干部也到日軍經過的村莊,了解受害情況。“全區有的村子房屋被燒毀,有的老人被打死,有的婦女被強奸。許多人家的雞、豬被殺吃一光,村村都聽到哭罵之聲,真是一片浩劫。”喻曉昉感嘆道。后來,根據上級指示,各鄉村迅速加強民兵巡邏,查清群眾受鬼子禍害的情況,大力組織好群眾生產自救工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