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婺窯青瓷樂五聯(lián)罐揭開胡人南遷史
若不細看,在眾多奇珍異寶中,市民們或許會忽略了“八婺古韻”展館中幾只漢晉時期婺州窯青瓷樂技五聯(lián)罐。
這幾個婺州窯樂技五聯(lián)罐分上下兩層,上層由五個小罐組成。胎質(zhì)較粗,呈青灰色;施青黃釉到底,胎釉結合緊密程度不一,上層五個小罐,罐上都有幾個人形,身著短衫,穩(wěn)身端坐。其中一只中間一人形較大,左手抱一幼兒,撫腮貼臉,右手抱一幼兒于胸前。周圍四個小罐的人物,各持一件樂器,正在為下面的雜技表演伴奏。下層的腹肩部位,堆塑有雜技俑。中間一人正在表演倒立技巧;兩邊各二人,左邊二人背靠背,右邊二人面向中間,均為合掌跪坐,像是在拍手和著上面的樂曲,亦像是為倒立者叫好鼓掌。罐的背面貼塑有鳥、狗等動物。上層前面右邊小罐上的一人,左手舉至耳邊,右手持一樂器于嘴下。前面左邊小罐上的一人,左手撫腮,右手曲舉胸前,握一槌似乎在敲打掛在胸前的樂器。后面右邊小罐上的一人,左手握一樂器舉至眼角,右手握一槌敲打胸前的樂器。此人與前左小罐上的人有些相擬,所不同的是,左手握著一樂器,胸前無帶系掛。后面右邊一人,雙手握一管狀樂器于嘴下。在五聯(lián)罐樂俑的下方,下腹肩上堆塑有五個較小的人物。中間一個作倒立狀。這種雜技表演,古代屬百戲范疇。而在漢代有許多百戲的伴奏用的是鼓吹。那么五聯(lián)罐上所奏的是否是鼓吹樂呢?鼓吹在作為軍樂、儀仗的同時,也用于宴樂。由于樂隊的編制和應用的場合不同,而有“橫吹”、“騎吹”、“短簫”、“鐃歌”、“簫鼓”等不同的稱謂。這件罐上的樂曲應屬于“簫鼓”,“簫鼓”以它用排簫與鼓合奏而得名,不但用作儀仗音樂,而且也普遍用來伴奏百戲。顯然,這件五聯(lián)罐,展現(xiàn)的是一個主人懷抱二幼兒欣賞在簫鼓樂伴奏下的雜技表演的情景,其塑造的演奏及舞蹈者皆凹面高鼻,均非漢人。
婺州窯是浙江中部金衢盆地歷代燒造瓷器的總稱,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金衢地區(qū)的先民就開始燒造硬陶和印紋硬陶(泥釉黑陶)。婺州窯青瓷以產(chǎn)量大、品種豐富著稱,是我國南方青瓷的主要產(chǎn)地之一。漢晉時期,陶制品多為隨葬冥器,為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享受如在人間般的富足生活,當時通常會以陶制狗圈、陶制谷倉等一同入葬,婺州窯亦不例外。可墓葬中發(fā)掘的這幾只婺州窯漢晉樂技五聯(lián)罐上的胡服高鼻樂師及婀娜舞者卻絕非古婺大地上的土著漢人,其中原委如何?
徐衛(wèi)推測,在三國時期,在浙江就已有北方游牧民族——胡人為躲避戰(zhàn)亂,南下謀生。他們不會耕種,善歌舞,即以娛樂業(yè)作為謀生手段,走入婺州富商官宦家庭,豐富南方漢民族文化生活,古婺窯工則以此題材創(chuàng)作婺州窯樂技五聯(lián)罐,無意間向2000年后的現(xiàn)代人揭開了這段胡人南遷的歷史。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