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宗譜承載古婺千年宗族自治智慧
在鄉土民風展館,何氏宗祠等展陳再現了何氏宗族祭祀儀式時的格局,然而,很多市民或許不曾關注到,展陳的一卷卷紙張泛黃的宗譜承載了古婺先民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宗族管理智慧。
金華大地上現存有數量眾多、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如以精湛建筑著稱的盧宅,布局獨特的諸葛村,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俞源與郭洞村,建筑類型多樣、村落形態完整的厚吳村,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鄭義門等,這些村落世代居住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與宗族,構成中國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形式,承擔著縣級以下鄉村社會管理的主要責任。各村落以宗族管事會、宗譜族規和祠堂為核心實行鄉村社會自治,包括保衛鄉里、教化后代、維持秩序、撫恤救濟,組織祭祀與慶典等。
為維持鄉村的日常秩序,每個宗族都有族規,即族人必須恪守的行為準則,以“敬宗收族”為目的,維系著宗族成員間的和睦共處和團體穩定。管事會則是族規的實際執行者,肩負組織和管理宗族事務的職責,其成員多為族內推舉產生并且職責明確。這是血緣之外,保證宗族長期穩定的關鍵。
在傳統社會,縣一級政府把持著地方的武裝力量,但遇上災荒戰亂年間并不能及時施予援手,保護每一處村落的安全。迫于現實,一些宗族自籌資金并組織族人抗擊匪寇,維護地方安寧。在俞源,就有一塊“義民萬戶”匾,明至正十四年(1354),盜賊四起,俞源一帶深受侵擾。當時,俞淶率領四個兒子組織民兵武裝,保護郡邑,傾己所有犒賞衛士,不僅保護了俞源村的安危,還保衛處州通往婺州的重要通道。時任處州監司的石抹宜孫以“義民萬戶”表彰其義舉。此后,宗族民兵武裝的組織和管理制度就被載入宗譜。
除卻防盜,防水防火亦是兩件保衛鄉里的大事。早在1461年,浦江鄭宅就有了水龍會,每年農歷八月初一,浦江鄭宅、巖頭等鄉鎮都要舉辦“賽水龍”活動。水龍是古代的“消防水槍”,由一只大水桶、水帶、大水槍和噴槍頭等組成,依靠人力抬壓水泵,將水往高處噴射滅火。這是村子常備的消防工具。平日里,水龍會依據制定的預防措施,督促店家添置救火設施,檢查村民火柱,一旦發生火災則立即出動,會員分工協作,亞龍、掌龍頭、拉水帶、斷火路有條不紊。“賽水龍”當天,各村會把“水龍”拉到村口水塘邊試車。數百年來,最初比拼水龍會實力的賽事也逐漸演變為民俗節日,傳承至今。水龍會雖是村社組織,但也有不成文的制度。發生火災時,會員聽到警報而無故不去救火,將罰口糧;救火時奮力撲救的,則會受到村里的獎賞;因救火負傷的除治療外還發放誤工補貼,因救火死亡的則由所屬村安葬,發給其家屬一定撫恤金。
金華以丘陵地貌為主,村莊通常位于山腳下,村背面即為大片石崖,亂石滾落,就會給村莊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由此,封山護林顯得尤為重要。不少宗族的族規中就有護林一條,明確寫明破壞山林的懲處措施。懲罰的主要辦法是對偷伐封山林木者罰款,所罰之款由禁山會辦酒飯,請封山區有關的群眾吃,以擴大影響。為了搞好封山育林,請全村及鄰村的長輩會餐一次,稱作吃“封山飯”。席間宣布封山的范圍、年限及其他禁令,并規定若有人上封山區偷伐,罰出第二年的封山飯。浦江鄭宅鄭氏宗族族規嚴苛,一旦有人觸犯,就要“開大宗祠”,總管事端坐于正堂,管事會召集全體族人在堂前兩側旁聽。違反家規者罰跪于堂前,只要比他大一歲,就要拜30次。如果還不知悔改,就要打板子。再不悔過則除族籍并送官府懲治。若悔改,三年后復歸宗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