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徐錦生,男,1954年12月出生,全國勞模、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首批全國中小學千名骨干校長、浙江省功勛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屆黨代表和金華市第六屆人大代表,現任金華市金師附小榮光國際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浙江師范大學客座教授,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金華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非智力因素研究會副會長。
他從1973年當鄉村教師開始,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歷經42年矢志篤行,辛勤耕耘,在砥礪踐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同時,以他的高尚人格、嚴謹作風和浩然正氣,贏得了廣大黨員和師生員工的尊敬和愛戴。
他,就是徐錦生——一位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黨的教育事業上的共產黨員,用自己的愛心書寫了他的人生傳奇。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狂人”
作為身兼校長、黨支部書記兩職的學校一把手,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
1983年,徐錦生被委派擔任蘭溪登勝中心小學校長。這是當時蘭溪唯一未通客車的鄉,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教學樓。錢不夠,自己動手去搬運材料;磚沒了,自己跑磚瓦廠去借……當地不少上了一點年紀的人,至今還在津津樂道著徐錦生一些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1989年4月,徐錦生在眾多競聘蘭溪實驗小學校長的人中脫穎而出。當他來到實驗小學的工地上,看到的卻是坎坷不平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操場,剛上馬的廁所,還在建的食堂……他二話不說,抬起車把子當起了“搬運工”。
2002年的夏天,徐錦生作為優秀校長被引進到中國名校金師附小。在這里,他開啟了組建金華市第一個基礎教育集團的征程。
在他的率先垂范帶動下,學校領導班子形成了團結、合作、樹形象的團隊精神。從規范制度到定時例會;從勇挑重擔到工作在先;從提升能力到樹立典范;從熱心服務到解決疾苦……
在專家眼里,他是一位“達人”
他常說:共產黨員就應該敢為人先,沖鋒在前。“50”后的徐錦生,始終走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有著超乎尋常的創新意識。從1989年開始,他就把《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作為研究課題,通過25年的潛心研究,他提出了“讓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辦學思想、“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和興趣的激發、方法的習得、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班際之間、校際之間平均分差5分不批評”等觀點,并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備課、教學和評價指標體系,在全國獨樹一幟,引領著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的變革。尤為難得的是,通過他提出的“一個課題就是一個培訓班”的觀點并付諸實施,培養出省特級教師6人,省市名校長12人,省市教壇新秀等骨干教師50多人。他也因此被全國非智力因素研究會會長燕國材譽為“中國非智力因素實踐家”。
在師生眼里,他是一位“貴人”
徐錦生知道,做好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黨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責。所以,關懷教師,關愛學生,以德服人,是徐錦生身上非常突出的優點。
跟他一起當老師是幸福的。做他的學生更是幸福的。作為教師,徐錦生一直和分數較著勁,但他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老師愛分也要取之有道。我們不要死記硬背的分數,要的是通過興趣的激發、方法的習得、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個性的張揚取得可持續發展的分數。所以,學校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動真格的,學生作業雖然不多,可個個多才多藝,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總能名列前茅。
在公眾眼里,他是一位“好人”
徐錦生始終恪守著這樣的信念:共產黨員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先進分子,首先要學會做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大寫的好人。
1998年6月的一天,他路遇一位坐在自行車后座的女孩被貨車撞倒碾過大腿,當即就把生命垂危的女孩送往醫院,手術前還毫不猶豫地代為簽字。女孩脫險后,很多人都夸獎他,他說:“那種情況下,除了救人還能干什么?”從2008年起,他每年除夕都會來到離家10多公里的婺城小學,陪門衛一起吃年夜飯。
從教42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鐘愛的教育事業,除了先后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市各級的榮譽,還是金華市教育系統唯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唯一的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
在潛心教學的同時,他在教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研究》和《小學生學會心理自助》,分獲浙江省政府第一、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優化非智力因素促進多元智能發展》獲浙江省科研成果一等獎,《基于“非智力”減負增效的項目學習實踐探索》被列為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其成果獲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出版個人專著《尋找教育的新支點》,主編《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等10多部,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30余篇。
今年8月他從金師附小退休之后,謝絕了外地學校的高薪聘請,不顧自己年屆花甲,身患多種疾病,毅然來到榮光國際學校,繼續自己的教育夢。為了實現心中那個永遠割舍不掉的夢想,這位癡情的教育守望者,依然行進在教書育人的路上,堅定而執著……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