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莖腐病屬于我國進境檢疫性有害生物,病源為菊歐文氏菌Erwinia?chrysanthemi,是歐文氏屬中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能引起多種農作物和觀賞性園藝植物腐爛病,寄主范圍主要包括甘薯、馬鈴薯、水稻、西紅柿、包心菜、茄子、大豆、菊花、矮牽牛花、非洲堇、牽牛花等50多種植物。目前,該病在廣東、河北、河南等地都有發生危害,在我省為首次發現。
典型癥狀 甘薯莖枝在發病初期,病株生長較為緩慢,在與土壤接觸的莖基部有褐色的腐爛病斑,或者莖基部腐爛,扒開土壤可見地下的莖已腐爛。該病害最顯著的特征是在甘薯的莖及葉柄上會產生褐至黑色、水漬狀的病斑,最后軟化解離,導致枝條末端的部分萎凋。此外,根莖維管束組織有明顯的黑色條紋、并有惡臭。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莖部腐爛迅速向上擴展,呈黑色,莖、葉組織開始變軟、腐爛,整個植株發病倒伏,最后全株枯萎死亡。薯塊在田間受到感染時,病薯表面有黑色凹陷病斑,或外部無癥狀,內部腐爛,受侵染組織呈水浸狀。
傳播途徑 甘薯莖腐病可以在病薯、病蔓、病薯周圍的土壤和其他寄主中存活,成為初侵染源。病原菌可通過種薯、薯苗調運作遠距離傳播。在病區,莖腐病還可通過感病植株、田間灌溉水、工具、工作鞋粘附病土等途徑進行傳播。
防控技術 1、檢疫監管:加強種薯、薯苗的產地檢疫,嚴格按照《甘薯種苗產地檢疫規程》要求,嚴禁病田種薯留作種用。強化調運檢疫,防止通過種薯、薯苗進行傳播擴散。對從外地調入的種薯、薯苗,必須附有《植物檢疫證書》,確保不帶此類病菌,并對種植區加強病害監測,一旦發現疫情,及時向植物檢疫機構報告。對新發生的零星疫點,就地集中清理銷毀發病植株,并用生石灰對發病點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2、農業防治:(1)選用地勢高、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通透性好的地塊種植。(2)選用抗性品種。通過引種示范試驗,因地制宜推廣和換栽抗(耐)甘薯莖腐病品種;(3)加強田間管理。培育無病壯秧,少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補施微量元素,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取高畦栽培方式,防止田間積水,避免漫灌導致交叉感染。(4)合理輪作倒茬。通過改變耕作方式,與甘薯莖腐病非寄主作物進行輪作,減少病源。
3、化學防治:(1)藥劑浸種。播種和扦插前用農用鏈霉素或噻菌銅浸泡種薯和薯苗殺菌;(2)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用農用鏈霉素、噻菌銅等藥劑淋根、潑澆或者噴霧。田間發病流行期,每隔5-7天用藥一次,連續噴藥2-3次,臺風暴雨過后需及時補治,發病周邊的甘薯地應噴藥1-2次,嚴防疫情擴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