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尹村邊(原“塘山里”小村莊)有座墳墓,經過了歷年歷代都還完好無損地佇立在那里,青石的墓碑上刻有“錦江太公卒于大清道光癸巳年(即1833年)冬吉旦”字樣。這座墳墓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歷史,但關于錦江太公三天三倍的佳話,卻在下尹村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某一年農歷十二月十八日,一場意外的大火把四份頭祠堂的上層全部燒光,整個祠堂被燒了三分之一多,時間已近年關,想在年前修好祠堂,雖然人力物力充足,但木工、泥工師傅卻成了一個大問題。如果等過了年(春節)后再修,這樣一個被火燒過的祠堂擺在那里,也太不像樣了,洪氏子孫們覺得無計可施,離過年只有這么短的幾天了,如果要修復回去,談何容易?可錦江太公卻胸有成竹。
第二天,錦江太公差子孫搬了一把太師椅,坐在下尹村邊的官大路上。大清年間,該地做手藝的木工、泥工師傅大多數來自于東陽、義烏、永康等地。下尹村邊的這條官大路,對于這些在湯溪、龍游、衢州地區做手藝的師傅們回家過年是必經之路。錦江太公就每天坐在官大路邊等那些回家鄉過年的師傅,他誠心誠意地邀請師傅們留下來幫幾天忙再回去過年,條件是:解決吃住,每人做三天工,每天工資加三倍。回家鄉過年的木工、泥工師傅們看到錦江太公這么有誠心,又有這么高的工資報酬,都愿意留下來做幾天工再回家過年。只要有了木工、泥工師傅,修復祠堂就不是問題。
到了農歷廿八日,四份頭祠堂全部修復完工,對這些到了廿八才回家的師傅們,錦江太公除了給每人支付三倍的工資,還另外再送上三斤豬肉,讓這些師傅們都高高興興地回老家過新年,同時,下尹四份頭的洪氏們也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地過了一個美好的新年。就這樣,錦江太公的這三天三倍工資的佳話經歷了百年,被下尹村的洪氏子孫們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