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是兼具昆曲、高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大聲腔的地方劇種的總稱,俗稱“金華戲”。主要流行于浙江省金華、衢州、建德、麗水、淳安等地。建國后,因金華古稱婺州,改稱婺劇。2008年6月7日,婺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劇源于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其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是中國戲曲舞臺保留徽戲劇目與資料最多、最完整的劇種之一。它擁有800多個大小劇目,3000余首曲牌。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曾這樣贊過婺劇:“京劇的前身是徽劇,京劇要尋找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中去找”。
較有影響的婺劇傳統劇目就有《斷橋》、《僧尼會》、《白蛇傳》、《白蛇前傳》、《西施淚》、《黃金印》》等。婺劇表演生動形象,往往動作強烈、粗獷夸張,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等。但在細節處理和人物刻畫上卻又相當工細,善于運用特技和夸張的藝術手段,多在手腕和手指上下功夫,不同于京、昆等劇種,顯得別具一格。婺劇的特色之一,就是文戲武做,這是為適應農家“草根”審美趣味而產生的。代表作就是《斷橋》。在京劇、昆曲等同名折子戲里,《斷橋》都是一出優雅細膩的感情戲,婺劇卻別出心裁,將文戲武做的特色開掘到淋漓盡致,而有“唱死白蛇,做死青蛇,跌死許仙”之美譽,曾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天下第一橋”。
新中國成立以后,婺劇界人才輩出。老一輩的有江和義、徐汝英、葉竹青等。中青年演員有鄭蘭香、吳光煜、嚴宗河、張荷、方允均、葛素云、嚴志萱等。近十多年涌現的新人,如陳美蘭、張建敏、周志清、趙姝珠、苗嫩和朱元昊等,更是一批冉冉升起的婺劇星群。
婺劇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金華藝術學校在人才培育上發揮重要作用,他們在實踐中探索了“訂單式”、“集訓式”和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使戲曲與“非遺”實現了完美的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金華藝校校長張建敏說,繼央視戲曲春晚演出、《燕升訪談》、《快樂戲園》、《婺劇面對面》、《婺劇名家名段教唱》錄制之后,央視“梅花朵朵、為民放歌”欄目組還將在今年6月專程來金華為在校師生攝制專題片。婺劇也在“非遺”視野下的戲曲教學逐漸轉向了國際,目前已連續4年承辦舉辦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金華分營活動,先后有300多名“海外名校”教授、學子來金華交流訪問,婺劇專業師生先后赴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地訪問演出,也為非遺(婺劇)的傳承而努力探索和奉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