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VA總裁、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查爾斯·艾略特講席教授邁克爾·馮·瓦肯伯格指出:“俞孔堅的景觀設計是當今世界上所有建成作品中最富雄心和最重要的。”他還說:“中國應該引以為豪的是,這位引領全世界景觀設計行業的設計師,竟是她親身養育的兒子。”
洪鐵城感到很欣慰。因為十年來,俞孔堅9度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頒發的年度設計獎,其中2次獲得年度杰出獎;3次蟬聯世界建筑節全球最佳景觀獎;3個設計獲國際建筑獎;還曾獲得ULI全球杰出獎、2011年美國建筑獎和中國第十屆美展金獎等。2016年4月,俞孔堅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他沒有讓他失望。
當他當選院士的美好時刻,俞孔堅第一個感謝的人就是洪鐵城。他在異國他鄉給洪鐵城發來了短信:
“洪前輩,您是我愿意第一時間與之分享我一生最高榮譽的人,剛才接到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email,我當選了院士!感謝您對我的知遇,不辜負您的期望是我的不斷進步的動力!孔堅發自意大利。”
收到俞孔堅的短信,洪鐵城很高興,立即轉告《金華日報》朋友。
洪鐵城很坦率地說:在50多年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職業生涯中,值得一寫的事不少,但值得一寫的建筑師、規劃師不多,上世紀九十年代只寫過中房總公司設計事務所總建筑師布正偉,新世紀初寫過兩院院士吳良鏞,俞孔堅是第三位。寫布正偉因為用自己的《自在生成論》理論,指導自己的設計實錢;寫吳良老從“廣義建筑學”走向城市規劃,然后走向人居環境科學。他說:中國規劃界、建筑界,優秀的設計人才比比皆是,但是有自己理論并可以在自己設計中應用的不多。
洪鐵城也不一邊倒的恭維。請看他寫俞孔堅文中有這樣一段重要的文字:
我們既不能就城市論城市,也不能就景觀論景觀。同例還不能就經濟論經濟,就社會論社會。在這個多元并存的時代,我的一貫態度是“共生共榮,和平共處”。因為新世紀面臨的問題太復雜太復雜了。認識到這個復雜性的存在,中國的景觀設計學才能跨越半青半黃階段構建得更為堅實、更為深厚、更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似同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浪潮、“星球大戰”、“反恐陣營”、“新經濟”和“反傾銷”、“戰略伙伴”等等政治、經濟理念以及規劃建筑界的“有機疏散”、衛星城鎮、反城市化、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等等一樣,俞孔堅的“反規劃”是一種新理念,而且是有體系的新理念。這個新理念正在被國內很多城市政府和規劃設計單位接受并應用。但是最終能不能成為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詞語?我估計恐怕不光是俞孔堅一個人一個團隊的努力,而是應該有更多人、乃至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努力。不知道俞博士及界內界外的朋友們以為如何?
俞孔堅認認真真讀完文章之后,打電話給洪鐵城說:
“我看了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謝謝,謝謝,謝謝洪總!”
坦誠,尖銳,實話實說的性格,是兩人成為忘年文的基石。
才氣和意志的懔懔絕唱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理論與創作學組主任委員布正偉評價:洪鐵城的學術探索,還具有求真精神、挑戰精神和開拓精神。上個世紀80年代,當我們把布魯諾·賽維的《現代建筑語言》當作“圣經”來讀時,洪鐵城卻發表文章,以《對稱與非對稱》為題,對賽維全盤否定建筑的對稱性提出質疑,并在副標題上清楚地寫著“與布魯諾·賽維教授商榷”。這讓我十分感慨,其原因不僅是他敢對國外建筑學術權威指名道姓地進行辯論,而且還因為他淋漓酣暢的辨詞,以及由此而作出的結論——建筑的對稱與非對稱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為追求真理而敢于直言的品性,在洪鐵城的著作中,特別是在他的建筑評論中,有著特別充分的體現。讀一讀今年10月發表于《建筑師》雜志上的《多元并存、共生共榮——向葉廷芳、張良皋先生討教》一文,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感受到,洪鐵城直言直語文風的形成,除了沒有私心雜念、怕這怕那之外,還與他善于縝密思考和賦情于理、以理服人的本事分不開的。讀一讀今年上半年他發表于《建筑時報》上的三篇評吳良慵先生的文章,可以進一步感受到洪鐵城的高度概括能力和理論上的堅實功底。他雖然生活工作在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城市,但是其立足點之高,洞察力之深,思維力之活躍,無不讓人刮目相看。
張抗抗夸洪鐵城在中國建筑工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六論》為“宜人說”。她說“宜人說”之所以具有與眾不同的品性,還因它語言的生動性和論據的豐富性。書寫的異質來自觀察和認識的獨具慧眼。多年來,鐵城的閱讀范圍早已超越了單純作為工程技術的建筑學,他的目光投向哲學、歷史、社會學和文學藝術諸多領域并深有所獲。在他的“六論”中,幾乎每一種“奇談怪論”都有文史哲經作為理論支持,旁征博引,談天論地,文采斐然,詩情與哲理并茂,可稱得上是“淡妝濃抹總相宜”了。
愛讀書是洪鐵城多年養成的習慣。他是個雜家,文、史、哲類的書他都愛讀,歷史、美學、城市規劃、建筑等內容的書更是少不了,且從書中獲益匪淺。
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他說他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喜歡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問題,喜歡從自己的嘴里說出自己的觀點。到過他書房的人說,那是可以稱作“書”的房子,因為他有一萬多冊藏書。
緣于對建筑業的熱愛,得益于自己的豐富閱歷和對事物的獨特觀察,從1994年寫完《建筑社會論》開始,將他多年在工程實踐中的思考和積累的心得,系統地用文字做出了理論性的解答,提出“建筑走向社會”的理論。之后,《建筑決定論》《建筑三我論》《建筑有無論》《建筑時俗論》《建筑軟硬論》等系列文章相繼問世,然后將其系列“宏論”結稿成書,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建筑學博士論叢”中出版。我國著名建筑大師、歷史博物館設計者張開濟老先生閱后高度評價:“思想敏捷,學識淵博,文筆流暢,才氣橫溢”。為了祝賀《建筑六論》出版,張老先生還特地贈送對聯一副:“才氣橫溢似洪水,意志堅強比鐵城”。“六論”的主題就是:用新觀念、新方法重新認識我們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為時代創造更適于人類生存的空間和環境。這其中4萬多字的《建筑有無論》很快被美國科爾比中心評為優秀論文,并入選全球信息網絡,又因此被美國科學名人傳記學會(AASB)提名頒發了“千禧年世界科學名人”銘碑。
洪鐵城是一個敢為建筑立言的人。他立的“言”,稱之“絕唱”也不為過。
他的“建筑六論”建立在對建筑現狀的理性分析之上,以大量成功的事實和失敗的事例為證,每一“論”都擊中要害,觸及到當今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痛處。
在他的文章中寫到:建筑是歷史文化的標志,建筑師有責任認真寫就這個歷史,樹好這個標志;因為人在創作建筑的同時建筑也有塑造人的功能,建筑師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為建筑是供人生存所需要的,建筑師必須首先把“宜人”兩個字放在第一位,免得因為我們的膚淺和失誤,出現有礙于人們健康的空間和環境。
他認為,建筑是業主和設計者性格、靈魂、精神和文化藝術修養的物化。建筑文化作為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形式,人的物質空間的延伸,人的人格精神的一種外化,它的核心自然只能是人,是中國傳統的人本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傳統建筑,不管是民居還是樓堂館所、宮殿寺廟,正如西方的民居和教堂不是這種形式而是那種形式一樣,都是人的文化價值取舍、精神空間的追求的結果。如今,人的生活方式在發生變化,人的精神面貌,包括審美趣味、對時空支配的價值取向也都在跟著發生變化,所以作為生活重要空間的建筑也隨著改變。
工作、生活的城市,是一個規模有限的地方。但是,他所關心的事情,他所追求的東西,卻都不是一般性的小題材。誠如他自己所言:“宏觀把握,中觀選擇,微觀發揮”,他正這樣地努力著。讀過他用詩體、散文體寫出的許多建筑文章的海內外讀者,包括書記、市長,包括著名教授、著名建筑師,甚至小車駕駛員、企業員工,都贊不絕口,為他新鮮的觀點、優美的文筆、濃郁的詩情表示欽佩。
其實,人們還有不知道的地方。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洪鐵城就用散文體、詩歌體撰寫論文,讓海內外讀者為之震驚。并且在北京喊出“建筑走向社會”的口號,令與會者掌聲雷動。著名作家張抗抗因此稱他,是一個具有強烈而固執的平民意識的建筑師。
更有他散發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民晚報》《法制周報》《中國建設報》《中國建筑報》《中國市容報》《建筑時報》和《華夏散文》《小說界》等大報刊上的建筑隨筆,淹貫博洽,錦心繡口,融文、史、哲于一體,言常人所不敢言,書常人所不曾書。其中發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的散文《白亮的污染》被二三十家報刊轉載。
著名散文評論家樓肇明認為,如果洪鐵城按自己路子寫下去,應比余秋雨早出名。筆者認為,他的文章我只所稱之為“絕唱”,原由在于我們作家很難寫出來,因為作家缺少建筑、規劃方面的知識;建筑師、規劃師很難寫出來,因為建筑師、規劃師很難像洪鐵城這樣學識淵博。
請看著名散文家、原百花文藝岀版社副總編謝大光發自內心的幾句話:“2009年,在一場關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繼承與創新的爭論中,鐵城博采眾長,借鑒古今,將自己的理念歸結為‘寬容,選擇,宜人’六個字,旗幟鮮明地指出:‘這個老話題在今天進行考量,已經涉及到現代民主問題……現代民主認為,如果繼承需要以犧牲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如果創新需要人們膽顫心驚、冒著生命危險使用其成果,那都是與人之所需背道而馳的。現代民主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是多元并存、各種流派共生共榮的時代。再也不是任一方可以獨霸天下的時代。’”為此還贊曰:“他的作品氣質,他的文字風格,我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轉述,我想說,這種氣質,這種風格,在今天的中國格外難能可貴。”
其中也有十分優美的段落,我們來欣賞一下:“……拾級而上,在小山包頂上,有個規模不大,房子不高,素衣白屋,沒有半點森嚴壁壘的建筑群——郡馬府;一個特別幽美的去處,美人兒住的地方,好像是西施,好像是王昭君,好像是貂蟬,好像是楊玉環住的地方。里面擺滿了小花,在那一盆盆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粉的小花以及襯著小花的翠綠色葉子后面,應該是年輕貌美的郡主。她的兩個兒子都在東廂房,一個讀詩文,一個學書法,而她,坐在大手上房格扇窗前,一回兒上下引線繡花,一回兒獨自沉思,靜靜地什么聲音也沒有;看到了嗎,她抬起頭來了,她微笑著——你會頓生被微笑的幸福——絕對的比月亮漂亮。你要輕輕地走,慢慢地走,然后悄悄地找地方坐下,然后默默地等待機會到來,或許,你可以與郡主談說幾句,或許,你還可以幸運地被郡馬郡主小兩口相邀一起進餐,甚至,甚至有幸在他們郡馬府住下來……”
奇人奇事多!在東陽文化局任上,他還與地方上的老編劇合作連寫了大型婺劇《繁花樓》《青青楊柳》,前者反映建筑工人生活,后者寫傳統美德,先后獲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劇協和省發改委聯合舉辦的“改革之光”劇本大獎賽銀獎第一名和舞臺美術設計銀獎,因此把他作為創作“苗子”包送中央戲劇學院進修。
我需要詩,像我不能沒有陽光與水
在詩歌界,洪鐵城也筆耕不輟,立意超凡,先后在《上海文學》《詩刊-未名詩人》《萌芽》《東海》《江南》《解放日報》《星河》《星星》等多家重要報刊發表詩作,并且多次獲獎。其中寫于1992年的長詩《新世紀如是說》,名傳海內外。
浙江省自1985年至今16年獨自承擔全省詩歌創作年度評論的專家、詩人沈澤宜教授,在為全省年度詩歌綜評中寫下:“這是一首融詩情、哲理和社會性關懷于一體的大氣磅礴、豪氣逼人的長詩,如果僅僅認為它激情洋溢、慷慨放歌那將是膚淺的,實際上這十章詩如同一座輝煌的大廈,是精心設計、精心構筑、充滿憂患意識和人文理想的藝術宏構。詩人以寬廣、豐厚的中西方經典文本的閱讀作為庫存,以69條哲學、文學、社會學、建筑學方面的精粹引文作為部件,與自己豐沛的詩意、憂天憫人的深刻思考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組成了一份人類面對新世紀的宣言書。”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