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白龍橋鎮天姆山村,映入眼簾的是公路邊一排排整齊的綠化帶以及一幢幢新樓,干凈整潔的村內衛生環境讓人豁然開朗,天姆山村歷史悠久,因山而名,古稱天懋山,亦稱天姥山,今諧稱天姆山,以李、徐為主姓。天姆山村約有730戶人家,人口近1870人,占地面積2000多畝。
走進天姆山村的文化禮堂,婺劇文化館和茶文化館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見婺劇文化館里整齊地擺放著從村上搜集來的古時的蟒袍、斗篷、云肩、官服、龍套衣、靴鞋、戰旗、玉帶等戲服與道具。而另一邊的茶文化館里,羅列著各種茶樣,墻上一幅幅茶場的照片述說著天姆山村茶文化變遷。一旁的茶具整齊的擺放著各類器皿。文化長廊里,幾個老人說著家長里短,分享有趣之事,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據了解,天姆山村的茶文化由來已久。1976年,村支書張升覺得天姆山村荒山較多,土地肥沃,降雨量適中,非常適合種植茶葉,于是他四處打聽,當得知紹興的茶廠是當時浙江運作的最好的,張升與陳日功兩人馬上組織村里的干部和黨員們一起到紹興上旺村的茶葉山上去參觀考察。了解了茶葉廠的運行模式后,村委們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準備,希望發動村里的百姓們共同致富。茶葉更是遠銷山東、天津等地。現在天姆山村每年都有1千5百多擔茶葉的收入,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村里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如果說天姆山村的茶場富了村民的口袋,那么婺劇則是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村上的會計徐三爐向記者介紹道:“我們村在解放前期就成立了婺劇團,而且小有名氣,人最多的時候,一個劇團有40幾個人呢,附近的村上都邀請我們村上的劇團去唱戲的。”
而張林瑞老人便是跟著天姆山村婺劇團成長的。據張林瑞老人回憶,當時農忙時下地,農閑時唱戲,成為了天姆山村民平時生活的主要樂趣。而天姆山婺劇團更是成為了天姆山村的活招牌,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婦孺稚童,都能哼唱上幾句。
張林瑞從13歲開始接觸婺劇,生活已經可以說是跟婺劇密不可分了。他不僅能夠上臺表演,作為劇團的正吹,他吹拉彈唱更是樣樣精通,二胡、板胡、笛子、嗩吶……幾乎沒有他不會的樂器。對婺劇的喜愛和鉆研,使得張林瑞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到了后期,很多附近甚至偏遠地區的人都慕名前來拜師,尊稱他為“張老師”。而張林瑞也是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也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女兒也走上了婺劇演員的道路。
后來隨著文化大革命,村上的戲班子也解散了。但張林瑞老人懷著對婺劇的一腔熱情,義無反顧的走上了走南闖北的婺劇之路,去過義烏,蘭溪,新安江等地,呆過好多個劇團。“我68歲那年才走下舞臺,支撐著我的就是對于婺劇的那份難以割舍的情。”張林瑞說道。
但到了本世紀初,婺劇的熱潮很快出現了退潮。看著學婺劇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張林瑞常常會感到一種力不從心的挫敗感。
“現在好了,村上辦起了文化禮堂,將以前的一些關于婺劇的東西都展示出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婺劇,上次我孫子還興奮的跑來問我以前戲班子的事呢。這樣挺好的。”張林瑞欣慰地說道。
現在80歲高齡的張林瑞老人,已經不上臺演出了。空閑的時候,他會和幾個老朋友,坐在文化長廊上,品幾口茶,拉拉二胡,唱唱戲,有時玩耍的小孩子感興趣了,就教上那么一兩句。看看天空飄過的云,聽聽潺潺的流水,過著屬于他們老一輩的“詩”樣的人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