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有一位普通的居民,十多年來,她堅持不懈地給社區當義工,調解鄰里矛盾、參與衛生城市創建、協助指揮交通、帶頭保護環境……她任勞任怨,不求回報,用自己的行動給所有的黨員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她就是今年63歲的羅賢貞。
下崗在家,她成了社區的義工
羅賢貞曾是在海洋大廈工作的一名員工,1998年,羅賢貞夫妻雙雙下崗,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他們雪上加霜。緊接著,她的姐姐和父親也因病去世。生活的艱辛與家庭的變故,使羅賢貞一家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正在這個時候,明月樓社區需要找一位責任心強的人做社區工作,根據社區居民的強烈推薦,羅賢貞被選了出來。羅賢貞原先在海洋大廈成立之初,擔任過金華第一家超市的倉管,每天要負責盤點十幾萬件商品,對管理方面比較有經驗。加上她平時就樂于助人,尊老愛幼,所以特別受居民愛戴。
做社區義工,不僅工作累,而且沒有任何報酬,但羅賢貞并不介意。“姐姐和父親去世后,我心里很難過,每天都是以淚洗面,就想著先找點事情做做。”她每天幫助社區調解鄰里糾紛,做計劃生育宣傳、義務巡邏工作,把悲痛化成了行動,發泄到工作中去。原本想等心情好一些后,再重新找份工作補貼家用,可這社區義工,一干就推不掉了。
“社區工作人員本來就少,他們工作太辛苦了,我理應幫助他們。”安心當了社區義工后,羅賢貞充分發揮了她“愛管閑事”的特點。她家住府上街,毗鄰蘭溪門菜場和八一北街,當時八一北街的沿街商鋪都沒有獨立廁所,店家常常會把馬桶里的污物倒到窨井蓋上,導致惡臭難聞。蘭溪門菜場的環境也不容樂觀。“創衛”期間,羅賢貞迎難而上,她一邊每天清晨6點起床,自己帶頭先清理蘭溪門菜場的垃圾,再規勸往來菜農注意保持衛生;另一邊找到八一北街的店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他們能注意衛生環境,獲得店家和菜農的一致理解。
除了對衛生“精益求精”,羅賢貞對社區老人也是關愛有加:看到社區老人提著東西,她就主動幫他們送到家;社區哪位老人得了重病,她就會經常主動上門慰問,陪他們聊天。
羅賢貞說:“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能幫助別人,能為別人排憂解難,這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多年堅持,她是不折不扣的環保衛士
說起環保,羅賢貞更是在社區里出了名的。在羅賢貞家里,有八只臉盆、六只水桶。每天,她把淘米水分裝在不同的臉盆里,用來洗碗、洗菜;把洗菜水積攢在不同的水桶里,用來沖廁所、沖洗樓道。幾年前,羅賢貞家里新買了空調,她又將空調冷凝水接起來,用來洗腳、沖廁所。
在羅賢貞看來,節能也是環保。聽說塑料袋難以降解,她就到市場里買來花碎布,請人制作了六只布袋,五只送人,一只自己留著用。“現在我也不做布袋子了,就用超市里帶回來的無紡布袋。”羅賢貞說。
一次,她看到有新聞報道稱電池對環境污染很嚴重,一節電池可以污染數十萬立方米的水。羅賢貞看到以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和很多環保人士一起積攢廢舊電池。不過,有的人積攢后,最終還是在垃圾桶里和舊電池說“再見”。但是,羅賢貞把電池積攢起來后,就會托人幫忙把舊電池帶到杭州,因為聽說杭州有回收廢舊電池的。盡管朋友也說她多管閑事,但羅賢貞認為,保護環境,要從自己做起。
雖然生活還是不太富裕,但多年堅持下來,羅賢貞成了明月樓社區最勤勞的人,每次上街,沿街店鋪的老板、蘭溪門菜場的攤主、住在四周的街坊都會熱情地跟羅賢貞打招呼,羅賢貞說:“我會繼續為大家服務,干到干不動為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