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鎮是國家級生態鎮,距市區18公里,總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該鎮東接白龍橋,南通沙畈,西至湯溪,北連蔣堂,可謂金華西南部重鎮,是平原進入山區的交會點,其建制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歷史文化底蘊豐富。一條清澈見底的白沙溪穿鎮而過,它不僅是當地百姓的“母親河”,更記錄著千百年來瑯琊人治水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末,瑯琊鎮承擔起了向市區居民供水的重任,金蘭水庫和金沙灣水廠就位于該鎮。既然是飲用水源地,生態涵養就是該鎮的重要工作之一。借助“五水共治”的東風,瑯琊鎮加強了對水源地的保護,2014年將功能區內所有的養殖場和鋸板廠拆除,并對土地進行復耕。如今,白沙溪的每條支流都有專人全天候進行保潔,確保金蘭水庫的水質安全。
這些年來,當地群眾為保障市區供水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瑯琊人深知,在這片青山綠水之間,發展工業經濟這條路注定是行不通的。那走什么樣的路,老百姓日子才會更好過?穿鎮而過的清涼的白沙溪給了瑯琊人靈感,他們在愛水、護水的同時,利用水資源做出了一篇“冷水經濟”的大文章。
一支可以生吃的茭白
山后金村是遠近聞名的“冷水茭白種植村”,日前,記者走進村里,看著一條流水若帶,環繞村莊,長長的茭白桿子在風中“沙沙”作響,寬廣的綠色連綿不絕直到天邊,一種贊嘆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山后金村有1000多畝的冷水茭白種植基地,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村民們用金蘭水庫的水灌溉茭白,24小時不間斷。記者在冷水茭白基地內看到,那里有一條水渠,正是通過這條渠道,金蘭水庫大壩底部的水源源不斷涌出,并流經山后金村的茭白田,使得茭白很少有蟲害幾乎用不到農藥。
“從水庫底部出來的冷水,溫度大約在15℃~18℃之間。而茭白的孕茭溫度在27℃左右,這樣一來,即使是在高溫天氣,我們的茭白也能夠孕茭。因此,我們村種的茭白口感比其他地方好,甜脆嫩,杭州、蘭溪等地的采購商都會上門來收購,有些采購商一到這里就拿起茭白生吃。”山后金村村委會主任、茭白種植戶金根旺介紹,經過“五水共治”的“洗禮”,金蘭水庫的水質更好了,種出來的茭白質量比以前更高,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一公斤冷水茭白的批發價達到10元,畝產效益近萬元。“曾有上海來的收購商到我們基地采購,看了以后都有點羨慕了,說我們茭白喝的水,比他們日常的水還好。”
“冷水茭白不僅可以做菜,還能生吃,味道就像生的番薯爽脆、清甜。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打開了名氣,除了金華本地,還賣到了蕭山、杭州、上海和北京等地。”金根旺告訴記者,以前自己跑運輸賣茭白時,人還在路上,就不斷有收購商電話打來詢問,請求多留一些給他們。
據了解,山后金村種植冷水茭白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二十幾年前,剛種冷水茭白時,村民們用自行車將冷水茭白運到金華市區的批發市場售賣。凡是吃過冷水茭白的人都對它念念不忘。2009年,金根旺發起成立了金華市向農蔬果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種植冷水茭白。如今,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茭白,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人均收入超過8000元,成為瑯琊鎮“有機農業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年初,金華郵政“萬斤農產品進城”項目啟動后,經過婺城區政府推薦篩選,瑯琊鎮冷水茭白成了“萬斤項目”首個推廣農產品。為確保當天到貨,金華市區范圍內通過郵政同城快遞進行配送,其他市(縣)通過郵政物流渠道進行運輸配送,確保第二天產品送到客戶手中,保證茭白的口感和品質。
5月初,金華郵政利用“郵樂金華館”、“郵掌柜”、“金華郵政口袋郵局”微信公眾號等進行線上推廣茭白。通過電商平臺推廣,銷售渠道不斷在拓寬,當時不到一個月就賣了3649箱,差不多14600多斤。“現在很多單位食堂、超市也找我們訂購。”種植戶們紛紛感嘆“網絡的力量太大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