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婺城區雅畈小學是浙江省第一輪“書香校園工程”的受益學校,作為一所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教育根本的學校,雅畈小學丁志林、汪詠梅兩任校長在探索書香校園建設的道路上,一直推行、實踐、堅持“書香校園”建設。
十多年來,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鏗鏘有力,學校不僅有自己的書法特色教育,而且組織老師們一起編輯了閱讀教材《紅領巾讀家鄉》。
他們取得了非常顯赫的成績:學校被評為“婺城區書香校園”,學校三個班被評為國家級“書香班級”,三位同學的家庭被授予國家級“書香家庭”。
同時,學校申報的關于讀書的課題《“三館互動”促進書香校園建設的實踐研究》獲得省級三等獎;2012年10月,在書香校園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拓展,課題《紅領巾讀家鄉——拓展少先隊文化活動基地的實踐研究》在國家級少先隊十二五規劃課題評比中獲一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書香校園的建設中,蔣風、湯湯、張嬰音、周曉波、常立、趙海虹等一大批兒童文學理論家、作家走進校園,和孩子們面對面,分享閱讀的故事。讓孩子們在閱讀體驗中成長。
他們的成長離不開丁志林、汪詠梅等老師的培養,記者所要講述的,是這里的老師和孩子們的讀書故事……
與書結緣的校長們
金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子城古街區和雅畈古街區的古韻,使金華這座古城散發著特有的文化氣息。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雅畈古街區以其悠久的歷史,曾有過令人艷羨的興盛與繁華。
2015年,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旅游局聯合公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候選名單,雅畈鎮入選“非遺”主題小鎮。雅畈鎮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掘古鎮及周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努力將雅畈打造成金華的后花園。
就在這千年文化積淀的古鎮雅畈,坐落著一所頗有規模的鄉村學校:整齊的教學樓,寬敞的塑膠跑道操場,24個教學班,1000多名學生。乒乓球場、羽毛球場……活動場地一應俱全。這在鄉村學校中,雅畈小學是獨樹一幟的。誰也沒有想到,十多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教育經費不足……
2003年,丁志林接受組織的安排到雅畈小學擔任校長。
剛剛上任,丁志林就思考,雅畈小學的發展,路該往哪兒走?
丁志林想,靠追求教育硬件設施的高檔化來提高學校的地位,基礎條件不允許,這顯然是走不通的。利用現有的資源,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講求學校人文內涵的提升,似乎可以嘗試。
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提出:教師和學生不僅要成為有知識的人、會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成為會學習、會探索的創造型的人。而學會學習的基礎就是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只有學會閱讀,才會吸收,有了吸收,才會有創造,才能更好地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
丁志林覺得,學生的根本是學習,學習歸根到底就是多讀書,只有大量有益的閱讀才能吸引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促進教師專業長足發展,也才能陶冶學生情操,靜化心靈,拓寬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的雅畈小學圖書陳舊,缺少場地,經費不足……這些問題切切實實擺在丁志林面前。
學校圖書室在教學樓四樓的一個小房間里,書架上的圖書大多有十多年的歷史,圖書來源也十分復雜,有原雅畈高中撤消后丟棄不要的職業教育書籍,如果蔬種植、農機修理、蠶桑種植等書;也有雅畈各完小、鄉小撤并后雜拼而成的書。歷史最久的書是20世紀50年代,舉國上下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時購置的俄語書。保存最完整最新的書也只是上世紀90年代為了迎接雙基檢查從學生當中收集上來的教學輔導書,如《詞語手冊》《歷史故事精選(文言文版)》等。
不要說天真爛漫,富于想象的兒童,就是教師也很難從這些書中找到樂趣。四樓的功能除了儲存圖書外,還要充當美術教室,勞技教室,堆放舊桌椅等。
這樣的圖書室很難吸引師生,門可羅雀不是夸張的描述,甚至有小鳥在圖書室里安了家,地上的鳥糞是曾經快樂的小鳥們留下的足跡和印痕。那里還成了老鼠的家園,它們時不時三五成群地從陰暗的角落往外躥出,向人們宣示這是它們的地盤。
因此,在讀書空間、讀書時間、讀書資料三大要素都缺乏的狀態下,學校中很難看到師生沉醉書香的情景。
書香校園建設可謂舉步維艱。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丁志林希望努力打造“書香校園”,營造濃厚的校園閱讀氛圍,從而讓全校師生捧起書本,與好書為伴,與知識為友,閱讀文化,閱讀思想,閱讀精神。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也成了丁志林當時開展“書香校園”建設時最生動的寫照。
面對困難,丁志林并沒有退卻,相反,他咬咬牙,從緊張的辦公經費中擠出2萬多元用于購置新書,并張羅著舉辦了第一屆校園讀書節,開始了書香校園建設的探索。
2007年,全省啟動了“浙江省書香校園建設工程”,這對丁志林來說仿佛是久旱逢甘雨,讓他的校園書香夢有了實現的基礎和支撐。
同時,丁志林積極爭取社會支持,與新聞媒體聯系,想方設法籌集圖書。學校還開設跳蚤市場,向學生募集愛心捐款,所得資金全部用于購買繪本,并把所購買的繪本布置在走廊里,供學生開架式閱覽。
書香校園并不僅僅是擁有一定數量的圖書,還需要拓展活動陣地。為此,雅畈小學積極搭建讀書平臺,創設讀書氛圍。讓學校的“書香校園”陣地得到拓展,使學校處處充滿書香。
同時,丁志林組織了各種有關讀書的評比活動,將同學的作品在櫥窗里進行展示,以此擴大活動的影響面和深度,讓同學們受到更多鼓舞,能更加堅持不懈地進行閱讀。
2013年,新校長汪詠梅接替丁志林。語文教師出身的她,對“書香校園”的營建有一份特殊的情懷。
她深知,教師對讀書的認識程度,決定著“書香校園”建設的質量。結合農村實際,汪詠梅帶領學校老師共同著眼于“喜歡讀,有書讀,有時間讀”等幾個方面的思考,精心籌備,統籌安排,一系列精心組織的活動得到深入展開……
豐富學校圖書資源是汪詠梅上任后首先做的事情。她多方努力,通過多渠道買書訂報、少兒圖書館送書下鄉、社會無償捐贈、學生帶書進校園、網上書店方便購書等方式,增加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初步滿足學生的課外閱讀需求。
同時,學校設立圖書漂流站,讓圖書流動起來。學校在教學樓中間辦公室大范圍空置的過道上為師生設立“圖書漂流站”,少先隊利用自籌資金,購買各式繪本,供學生隨時取用,閱讀。學生的課間時間是片段的,繪本短短幾十頁,圖文并茂,正適合課間休息時翻閱。
鳥窩圖書館也是汪詠梅想到的獨特方式,以方便放學后,孩子們在路邊就可以隨手可及。鳥窩圖書館也成了雅畈小學主干道上的一道風景。幾條木凳,木凳上幾位學生,后面幾個鳥窩,鳥窩里的書,都是同學們自己最愛看的,按年級排列,每個班把自己最喜歡的書放在鳥窩里推薦給大家。學生可以自由在鳥窩里取課外書,坐在木凳上閱讀。
汪詠梅認為,“書香校園”作為一項永久性的工作,只有廣大師生的參與,書香校園建設才會有生命力。為了培育教師的讀書情結,汪詠梅等學校班子更是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自覺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大力倡導要讀好書,多讀書。
給孩子們推薦書是汪詠梅積極倡導的舉措。在她的努力下,一大批優秀的兒童文學理論家、作家不僅向孩子們推薦書,他們還走進雅畈小學,開設講座,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導同學們不停閱讀。
同時,同學們也把自己看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最喜歡的書推薦給身邊的伙伴朋友。學校還以班級為單位,把學生推薦的好書放進鳥窩,向其他班級推薦。
經過長期的推薦、揚棄過程,學生逐漸地想讀書,知道要讀什么書,學校還搭建各種平臺,讓學生將讀書的所得所感和他人進行交流分享,讓孩子們的讀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汪詠梅的努力下,2014年,雅畈小學成功承辦了市文明辦組織的金華市第11屆讀書節活動。2015年,雅畈小學承辦了金華市少兒圖書館的“家鄉歷史文化名人進校園”的啟動儀式。還承辦了全國第二屆艾青詩歌研究年會。在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中,學生閱讀,展示,不斷提高興趣,不斷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孩子們的閱讀夢
深知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雅畈小學的老師們積極行動,共同為“書香校園”的營建工作努力著。
陸錦蕾是雅畈小學一名從教20余年的語文教師,是雅畈小學書香校園的主要倡行者。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陸錦蕾深知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于是,六年前,從同學們步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她便帶領著同學們開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接觸各類課外書,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書香之路。
現在,不管教師還是家長,都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可是,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是很多家長,乃至教師頭痛的問題。
她說,興趣是閱讀的先決條件。只要找到方法,帶領學生走上閱讀的道路,學生要養成閱讀習慣就容易了。
原蘇聯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的實驗證明:只聽不看的記憶能力是60%,只看不聽的記憶能力是70%,既看又聽的記憶能力是86%。小朋友都愛聽故事,可是農村有許多孩子的媽媽不是睡前都講故事的,他們更多的是和電視做朋友。
一年級的時候,陸錦蕾每天抽5分鐘,拿出《中華上下五千年》,給學生讀一個生動的歷史故事。她給孩子們講故事的同時,還引導學生聽同學講書本故事。
閱讀和積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陸錦蕾帶領孩子們開始了閱讀和積累的過程。二年級時,全班輪流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簡短易記,學生聽了也容易理解。每天讓一位同學講一個寓言故事。一年下來,孩子們就把《伊索寓言》和《中外神話故事》講完了。
到了三年級,陸錦蕾又引導孩子們講成語故事。成語故事還是簡單,但是聽的難度增加了。這就要求一位同學講故事,第二位同學概括故事大概講的什么,還要寫下成語。久而久之,學生也對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成語故事如數家珍,積累了寶貴的財富。
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勝的,因此,陸錦蕾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開展閱讀數量比賽。在陸錦蕾所任教的教室里,有一本《閱讀記錄本》。每位同學讀完一本書,就可以把自己看完的書名和看完的日期寫在記錄本上,以學期為單位,前三名同學獎勵一本課外書。陸錦蕾發現,經過整理和統計,發現有五位同學一學期能看100多本書。大部分同學都能看30到60本書。看3本書的有1位。看20本以下的有3位。
班級讀書會也是陸錦蕾推廣閱讀的方式之一,而她倡導的班級讀書會,形式是多樣的。如在班里搞好書推薦會,讓孩子們把自己最喜歡的書帶來,把最精彩的片段讀給同學聽。好書交換會,把自己最喜歡的書和最要好的同學交換看,一邊看一邊討論。閱讀卡片,把自己的閱讀感受用卡片的形式表現出來,全班展示。閱讀游戲,全班齊讀《一百條裙子》,大家一起畫一百條裙子。好書電影會,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電影,看《哈利波特》,看完電影,看書。或者先看書,再看電影。
一次讀書會,帶動一陣讀書風潮,風潮刮得猛,刮得廣,全班同學迷在書中,不能自拔。有一次,陸錦蕾在班里組織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電影,看完后,全班刮起看羅爾德達爾的書風。在學校組織的湯湯老師講座上,湯湯問,有多少同學看過《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本書?全班同學41人全部舉手,湯湯老師非常驚訝。
如今,閱讀教學開展了幾年,陸錦蕾發現,孩子們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真正愛上閱讀了,家長也會經常來學校找她探討閱讀的事情。
在“書香校園”建設的過程中,“菜根老師”王躍輝無疑是一位出色的實踐者。也因為閱讀推廣,王躍輝被評為婺城區“最美教師”,他還是浙江省公共閱讀推廣人。
從學校啟動“書香校園”建設開始,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向閱讀推廣。
2006年9月,新學期剛剛開學,王躍輝覺得,學校書香校園建設開展了幾年,學校軟硬件都得到了提升,然而,班級學生的課外圖書,依然還是匱乏。
“書香校園”建設,并不是校長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語文老師更是責無旁貸。王躍輝暗暗告訴自己。
于是,一個想法在王躍輝腦海中形成,帶領班級學生籌建班級圖書館。
一開始,班級圖書館主要面向他任教的五(2)班學生開放。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這一舉措得到了另外幾個班同學的響應。孩子們堅決要求加入圖書館。面對孩子們渴望讀書的眼神,王躍輝感動不已。
愛書的同學口耳相傳,到期末時,班級圖書館就聚起了500本左右的圖書。
隨著班級圖書館的發展,王躍輝發現,班級圖書館根本滿足不了愛書同學的需求。
2007年3月,王躍輝又主動提出管理學校圖書館的要求。一段時間以后,他發現學校圖書館存在圖書質量不高,分類混亂等問題。
于是,王躍輝又把自己的經歷和困惑寫成文章,尋求當地媒體的幫忙,《金華晚報》主動搭橋,將王躍輝的文章刊登,文章刊登后,引起了金華市少兒圖書館館長周國良的關注,他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校圖書館解除了燃眉之急,也為雅畈小學書香校園建設奠定了基礎。
王躍輝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學校、社會的關注。他更加信心滿滿。在閱讀推廣的道路上,更加昂首前行。他喜歡在閱讀推廣中引導孩子們與書交友。
小茜是王躍輝老師的得意門生,因為她上課時十分認真,精彩的發言經常讓課堂充滿生氣,在小學畢業考中語文更是考出了滿分的好成績,畢業以后,師生之間還保持聯系。
2016年的教師節,已經讀初中的小茜回到小學,送了一張賀卡給王躍輝。在兩個人的閑聊中,小茜說她現在對語文很頭痛,語文經常拉她的后腿。王老師感覺很奇怪,小學畢業考能考出滿分的人,到初中后語文怎么會拉后腿呢?
細問之下,王躍輝得知,原來小茜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家里的書很多,但靜不下心來讀。小茜的經歷讓王躍輝反思自己的教學,到底應該教會孩子一些什么東西,她們才能終生受用?王躍輝老師一度陷入了迷惘,處在矛盾的心理狀態中。后來在一次教師培訓中,他聽說了全國小語界名師薛瑞萍老師的故事。薛瑞萍老師的學生閱讀量大,學習習慣好,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學生的潛力很大,王躍輝就通過網絡學習薛瑞萍老師“授之以漁”的做法。
王躍輝在新金華論壇上注冊了“菜老師”的網名,取這個網名就是受了《菜根譚》的影響,取其“嚼盡菜根百事可為”的意思,提醒自己做事情不可好高騖遠,要做一些扎實有意義的事情,為學生和家長提供營養。
王躍輝把班級的故事寫出來與網友交流,孩子們純真的故事受到了網友歡迎,在新金華論壇的一年半時間里,“菜老師和孩子們”的故事點擊率達到了9萬多次,一直排在論壇前列。《金華晚報》也被這些生動的故事所吸引,把“菜老師第二學習空間”作為教育版面的拓展空間,從中選擇了十余篇故事,在《金華晚報》的教育版刊出。
為提高孩子們的閱讀量,王躍輝想了許多辦法。在班中籌辦圖書角,成為學校圖書室負責人,尋求社會幫助……
也因此,雅畈小學的圖書室成為了金華市少兒圖書館流動圖書站,實現了定期免費換書。同時,他還向學生推薦書目,進行課題研究,開設流動圖書架并開展親子閱讀……
幸福是需要耐心積累的。在王躍輝的努力下,雅畈小學圖書室已經連續三年堅持開架式借閱,為全校一千多名師生提供了便利服務。圖書室已經擁有了一批資深的小書迷,每天中午都會有上百人涌入圖書室進行圖書借閱。
更為可貴的是,圖書室擁有了一支比較穩定的志愿者隊伍,志愿者中有學生也有老師,他們每天都會不計報酬地樂呵呵地為讀者提供服務。
幸福是可以創造,可以傳遞的。在王躍輝看來,讀書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學會讀書是孩子到學校里來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他在自己的教學日記中寫道:“我知道自己是一名普通老師,因為普通,所以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自己的學生和同事們一起分享教育過程中美好的東西。”
文化名人進校園
從無書可讀到讀好書,從囫圇吞棗到把書讀好,雅畈小學的孩子們循著書香有行的路程,有了自己的收獲。
汪詠梅覺得,在開展書香校園建設的過程中,還應創新載體,讓孩子們在閱讀的同時,愛上寫作。汪詠梅想到了文化名人進校園活動,她希望通過文化名人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讓孩子們收獲。
2013年,一場轟轟烈烈的金華歷史文化名人進校園活動在雅畈小學隆重進行。金華市少兒圖書館向10所學校進行金華歷史文化名人重點宣傳展示,贈送名人展板22幅,幫助安裝上墻,建立名人文化教育長廊。
在會上,市少兒圖書館館長周國良還向雅畈小學贈送了一套金華歷史文化名人的畫像,贈送了近500冊價值上萬元的書。一本本飄著清香的新書,迎來了雅畈小學上千名學生陣陣熱烈的掌聲。
雅畈小學的孩子們表演了家鄉童謠。朗朗的童謠帶給大家遙遠的童年回憶。張志和的《漁歌子》、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施光南小時候的故事,帶著同學們走近一個個金華歷史文化名人,在名人的熏陶中,同學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2014年,雅畈小學又迎來了多位全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創委會副主任張嬰音,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兒童文化研究院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常立,著名青年兒童文學作家、浙江工商大學英語教師、在讀博士趙海虹等紛紛走進雅畈小學。向孩子們分享寫作的快樂,孩子們被深深地吸引,在互動環節中,許多學生爭先恐后地與兒童文學名家進行交流,聆聽他們的創作故事。
不僅如此,這兩年,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作家湯湯、周曉波等也紛紛走進雅畈小學,開展兒童文學講座,與孩子們分享童話、童詩創作的故事。讓孩子們面對面與作家們交流互動,從小埋下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的種子。
值得高興的是,2016年世界讀書日前夕,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國際格林獎獲得者蔣風走進雅畈小學,與該校師生面對面,暢談閱讀的意義,并與小朋友們進行了互動交流。
91歲高齡的蔣風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學校師生交流了讀書的意義和作用,蔣風說,書對每一個人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小朋友來說,童年時期閱讀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也可以在無形中指引人們前進。
蔣風說,閱讀是人生最美好的事,他希望孩子們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選擇有趣味、有意義、有生命力的書進行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還為小朋友們開了10本書單:《三國演義》《西游記》《寄小讀者》《木偶戲》《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童年》《長襪子皮皮》。
互動中,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在不斷地啟發、思考和討論中,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了閱讀的意義,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書香彌漫整個校園
多年來,雅畈小學的書香校園建設一步一個腳印,在服務學生的過程中,學校也逐漸走向雅致。學校圖書室也搬了新家。
為了推動閱讀,圖書室還進行了“最受歡迎書架評比”活動。金華市少兒圖書館的兩個流動圖書架,有近1000冊流動圖書,每個月輪換,這兩個流動圖書架在評選中成為了全校最受歡迎的書架。
同時,繪本教學也走進班級。根據英國錢伯斯提出的“閱讀循環圈理論”,兒童閱讀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列活動過程,有能力的成人閱讀者在指導閱讀中有重要作用。基于這個理論,雅畈小學有許多班級的經典閱讀活動已經開始往深度閱讀方向發展,不再停留于表層的淺閱讀。在浙師大兒童文學系和應用心理系研究生的帶動下,雅畈小學加強了繪本教學的研究,繪本以其獨有的優勢吸引著學生走近閱讀。
學校圖書館志愿者隊伍也從“1”變成“39”。如今,雅畈小學不僅有年輕的管理員老師,還有4名志愿者老師,7名校圖書館管理員,5名流動圖書站管理員,22名班級圖書管理員。在這39名志愿管理者的堅持下,雅畈小學的開架式借閱活動已經堅持了多年,成為學校里一道美麗的風景。
從2009年開始,學校還將課題申報作為提升書香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以課題為抓手,從閱讀環境、閱讀時間、閱讀激勵三方面開展工作,逐步完善學校的軟硬件建設。
2009年9月,學校成功申報了浙江省教育裝備與信息技術中心的課題,通過《三館互動促進書香校園建設實踐與研究》,書香校園建設又踏上了新臺階。在為期兩年的研究中,學校把書香校園建設進一步系統化,對前幾年的書香校園建設做了回顧,明確了書香校園建設必須與學校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從此,學校的書香校園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2011年,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雅畈小學自主編制的教材《紅領巾讀家鄉》問世。該書涵括了雅畈古鎮的歷史、現狀、文化、建筑、特色等,內容詳實豐富,形式多樣活潑。
2011年,雅畈小學被評為金華市婺城區書香校園。課題《三館聯動促進書香校園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了省級三等獎。
2012年10月,在書香校園的基礎上,雅畈小學進一步拓展,課題《紅領巾讀家鄉——拓展少先隊文化活動基地的實踐研究》在國家級少先隊十二五規劃課題評比中獲一等獎。
2014年,雅畈小學的課題《百合悄然自芬芳——婺城區雅畈小學書香校園建設歷程案例研究》入圍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組織的書香校園建設100篇案例。這些榮譽對婺城全區農村小學來說,都是一份殊榮。
隨著書香校園建設的不斷深入,濃郁的書香校園氛圍已逐漸形成。雅畈小學也成為了金華文化古街區最靚麗的風景。
書香校園建設,不僅改變著學校的發展模式,促進學校品位的提升,也改變著教師的教育生活,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更改變著學生的成長方式,促進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從而惠及千萬個學生家庭,推動著整個書香社會的發展進程。
閱讀,如一盞智慧明燈,點亮了雅小學子的心靈。
如今,閱讀已經成為雅畈小學全體上下的一種幸福體驗。校長的親師閱讀,教師的親生閱讀,家長的親子閱讀,共同筑起了一個文化學習的平臺。在這里,老師和孩子們孜孜不倦地汲取營養,提升自我,在這里,閱讀成了校園生活的重要內容。
閱讀改變人生。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踏入小學校門的那一刻起便一直腳踏實地地閱讀。這是個好的開始,是孩子們知識城堡最扎實的地基。無論將來孩子們走到哪里,相信他們都不會忘記這六年浸潤書香的歷程;無論走到哪里,相信他們都會記得這個散發著淡淡書香的班級;無論走到哪里,相信他們必然將與書為侶,懷一襲清香,開啟自己的精彩人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