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8日是第十七個記者節,是一個屬于新聞工作者自己的節日。然而對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忙碌工作的我們來說,似乎每一天都奔走在婺城大地上。是的,永遠在路上,永遠在現場,永遠在傾聽,永遠在記錄,精神時刻緊繃,步伐時刻準備,這就是記者的真實寫照。
在記者節前夕,本報四位記者特意分赴四處,體驗四種不同社會角色。本報在此特推出記者節特別報道,讓親歷記者說出體驗故事,與讀者朋友共饗。
6:45-12:30-18:10姜景芳全媒體工作室:新鮮調制“幸福味道”
昨天,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看到了我采寫的那篇報道《這一天,看老趙傳遞幸福》(《今日婺城》11月3日4版)。她覺得文字內容生動、版式簡約清爽,圖片也很有亮點,因此特意來給我“點個贊”。實話實說,聽了這話我心里挺樂。11月1日開始,《今日婺城》全新改版。為了能從版式到內容都讓大家眼前一亮,我和同事們都鉚足了勁,努力出好稿、拍好圖、做好版。《這一天,看老趙傳遞幸福》正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說起來,跟蹤采訪老趙(趙錦茂),首先要克服的問題是“起早貪黑”——他每天七點左右就開始上班,經常晚上八九點還在辦公室。于是,10月31日晚,我先將早晚接送和照顧兩個孩子(正上幼兒園)的事“交接”給了丈夫。沒有了后顧之憂,第二天清晨,我六點起床,半個小時后就騎摩托車順利出發了。路上花了15分鐘,趕到幸福村老趙家時,他正準備出門。看來,時間剛剛好!
接下來,一整天的采訪很瑣碎:一一記錄他的工作內容,然后“上躥下跳”地給他拍照片。必須承認,當天的拍照花去了我最大精力。因為根據事先的策劃,這篇報道必須圖文并茂,而我的攝影技術很業余,為了獲得好畫面,我只能以勤補拙,多換角度、多拍照。于是,我一次次爬到凳子上俯拍、蹲到地上仰拍……印象比較深的是,下午一點多,老趙到自來水安裝施工現場確定線路細節問題,當老趙蹲下來看管線時,我覺得仰拍可以產生較強的視覺沖激,還能體現“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味。可是,老趙已經蹲著了,而我不可能在水溝里躺下來。無奈,只能先蹲在水溝里,再將相機壓低擱在腳背上盲拍。鏡頭太高了,拍不到地面的水管;鏡頭太低了,拍不到老趙的頭……一遍遍地調整、嘗試,最后老趙蹲得夠嗆,我的鞋也臟了、濕了,這才有了版面上壓題的那張照片。
當天回家已經六點多,匆匆吃完晚飯就開始寫稿,完稿時已經十點左右。可我總還擔心高質量的圖片不夠多,便干脆決定第二天早上去補拍一些鏡頭。為此,我又在網上翻看了大量類似題材的新聞照,對次日要拍的畫面主題、構圖、拍攝角度都提前進行了構思……
11月2日中午,新新鮮鮮的“老趙故事”送進了我們的“中央廚房”(照排室),排版人員、版式美編人員分工合作、精雕細琢,再次忙碌至晚上九點多。顯然,兩個日夜的辛苦獲得了豐厚回報——因為讀者與我都品嘗到了這個“幸福味道”。(記者姜景芳)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