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委書記王健表示,婺城區域共有省、市、縣、鄉四級河流76條。全區將重點圍繞“一軸三域四帶”水系統布局,建設總長193公里的生態廊道。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廊道”的步驟安排,以項目為抓手,著力打造“二七”區塊濱水廊道工程、白沙溪生態廊道工程兩個樣板,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廊道沿線1公里范圍內及兩路兩側村莊全面創建A級景區行動,打造精致的廊道風景線,力爭把婺城段建成廊道核心區、生態標桿區。
換一個視角看婺城美麗廊道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以如此豪邁的詞句描繪古婺金華的水路通達,物產富饒。婺城區作為古婺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人文生態景觀優越,如今,乘著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的大好時機,憑借自然生態景觀獨到優勢,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廊道”步驟安排,大干快上,奮力趕超,著力將浙中生態廊道婺城段打造成全線最耀眼的明珠,續寫美麗經濟發展新篇。
農民畫家張紅固是土生土長的瑯琊人,最近,他常常到白沙溪瑯琊段的清水平臺上寫生,一筆一畫就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在張紅固的筆下,白沙溪兩岸的美景盡收畫框。不遠處的瑯峰山,遠山如黛,風景如畫。近處的白沙溪,清澈見底,波光粼粼。張紅固說:“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水清了,天藍了,我們畫畫的人都喜歡美的。”
從高空俯瞰,位于白沙溪中游的金蘭水庫,猶如一顆巨大的明珠,鑲嵌在群山環抱之中,水光瀲滟,靈動秀氣,賞心悅目。
而事實上,金華人更愛把金蘭水庫比作一口“大水缸”。相對于明珠,水缸是那樣的普通,但對于金華人來說,這口大水缸意義遠遠超越明珠。因為,它是金華百萬市民的飲用水源。這優質的水源是金華的一張金名片,也是金華人的自豪。
順流而下,看不盡白沙溪兩岸風光旖旎;溯流而上,聽得見兩千年來清晰的馬蹄聲聲。白沙溪三十六堰壩中的文臺古堰,修建于東漢建武三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是浙江省最早興建的水利工程之一。南宋右丞相王淮曾題七律《白沙溪遺興》:“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長流。每歲田禾無旱日,此鄉農事有余秋。”
承前啟后,在打造白沙溪生態廊道中,婺城區貫穿古今,挖掘白沙文化,重點突出了它的特色之美。婺城區瑯琊鎮黨委書記倪永洪表示,瑯琊鎮在生態廊道建設中,將以“夢幻白沙,水墨瑯琊”為主題,抓好白沙文化的挖掘,飲用水源的保護,集鎮環境的優化三大任務,進一步提升生態廊道的顏值和氣質。
突出歷史特色,對現存的古堰壩進行保護并實施了第三古堰恢復工程;突出生態特色,對河道兩岸進行了生態修復,兩岸種植綠化,河段種植蘆葦;突出景觀特色,讓白沙溪在不同河段流域展示不同的景觀風貌,蓄洪濕地、親水平臺、慢行系統等,既美觀又實用。
生態廊道建設緊鑼密鼓推進
近段時間以來,位于白龍橋鎮的白沙溪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河對岸的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這里是婺城區加快生態廊道建設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是婺城區增強發展趕超意識,大干快上的有力體現。
白沙溪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是省市重點投資項目,從南邊的白龍橋古廊橋開始,一路往北到臨江大橋,全長17公里,投資約1.5億元。主要在白沙溪西岸布置4米寬一級慢行道和2.5米寬二級慢行道連接周邊生態板塊,并增加濱水平臺、景觀挑臺等游憩場所,打造慢行游憩系統。通過周邊濕地系統提升溪水水質,通過河道岸線整治,提升河道穩定性以及景觀效果,打造一條兼具城市防汛、生態保護、休閑游憩和發展促進復合功能的生態公共綠廊。目前,工程的濱水棧道已經完成800米,污水干管正在完成,現在基本上完成總工程量的30%左右。
白沙溪治理的初戰告捷,只是拉開了婺城區生態廊道建設全面鋪開的序幕。圍繞將婺城打造成浙中生態廊道核心區、生態標桿區總體定位,婺城區確定了“一軸、三域、四帶”生態廊道建設總體布局,“一軸”就是以金華江為生態景觀主軸;“三域”就是以梅溪流域、白沙溪流域、北山水系流域為三大生態核心板塊;“四帶”就是以箬陽溪、沙畈溪、厚大溪、莘畈溪為四條生態保護與富民產業帶。
依托生態資源,融入鄉土元素,婺城區建設以“以生態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體系項目一個接一個,一鎮一特色,一村一產業,努力營造花的文化,打造花的品牌,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為花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為婺城綠色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續寫美麗經濟發展新篇章
始建于1931年的老火車站,曾一度是金華城市的標志,承載了一座城市走向現代化的輝煌歷程。而如今,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的號角在這里吹響,無疑又賦予了全新的內涵。作為這個城市曾經的交通樞紐,金華老火車站見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和歷史滄桑。作為浙中生態廊道極為重要的節點,金華老火車站將見證婺城“兩美”“兩富”建設繼往開來的新篇章。昔日棚戶區式的二七區塊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沿江公園、鐵路遺址公園,藏在城市的繁華里,守候在鐵路的盡頭處。通過打造主城區的生態廊道,婺城主城區品質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市民徐杰曾在二七區塊的婺江西路住了三十多年,2014年的時候,隨著二七區塊的征遷,他們全家都搬遷住到了江南。但是,閑暇時,他還是會經常回到婺江邊來走走看看。他說,二七區塊拆掉以后,江邊的風景線從時代花園一直延伸過去,整個三江六岸就漂亮了,跟五百灘公園也能夠遙相呼應了。這個改變對全市的老百姓來說,都確確實實得到了實惠。
閑暇之余,在婺城的三江六岸散步已是許多金華人的首選;有朋自遠方來,遠眺中國婺劇院,漫步彩虹橋,也成為了不少金華人的待客之道。
從蜿蜒的彩虹橋向北,就是有浙中文脈之稱的古子城,站在南朝時修建的八詠樓上,800多年前,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下的經典詞句還在耳邊悠悠回響,800多年后,婺江依舊西去,清流再度暢流,“兩千年文明古城”的歷史記憶,“一千平方公里秀麗山水”的景致風光正相互滲透,互為融合,烙印在婺城的廊道之上。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在建設壯麗生態廊道的征程中,婺城人民正手持彩練當空舞,上下同欲撲下身子,擼起袖子,挖掘婺城歷史最閃光、現實最美好的元素,用絢麗多彩的畫筆描繪美麗廊道的藍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