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勝
臨海,一個來了讓人不想走的古城。在這里,你的每個轉身或回眸,都可與古城的氣息相連。
紫陽街是我每次必去的地方。它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千年古城興衰的見證,更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紫陽街完全保留了唐宋坊巷格局,肌理依舊,坊墻依存,具有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續性。在歲月的滄桑變換里,紫陽街沉淀了深厚的歷史底蘊,保持著無限的魅力和活力,形成了獨特、精深的紫陽文化。
走入紫陽街,便像走入一段段歷史。悟真坊、清河坊、千佛井、龍興寺……皆有著回味無窮的故事。紫陽街最初有街無名,后來,為紀念南宗始祖張伯端,定名紫陽街。
清《臨海縣志》記載,張伯端“……性嗜魚,在官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嗜魚戲匿之梁間。……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經死。一日,蟲自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乃喟然嘆曰:‘積牘盈箱,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曰:‘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經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賦畢,縱火將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燒文書律遣戍”。
張伯端謫戍嶺南,曾跟隨陸詵入成都,后遇仙人劉海蟾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丹成返臺州,傳道授徒”。因丹法“三傳非人,三遭禍患”,遂萌發著書之意,于熙寧八年(1076)在臨海著成《悟真篇》,傳道天下。
紫陽街帶著歲月的痕跡,千年的光陰在熱鬧與安靜中淺淺流過。走入紫陽街,我的內心是寧靜的。路由青石鋪成,受天澤地潤,再被腳踏鞋磨,每一塊石都有了靈性,光滑油潤,中間有些許凹痕,像依腳的形狀做的淺淺凹槽,我想,這便是古街詩意的存在。鱗次櫛比的店鋪則各有各的特色與風格。古街一個個店逛過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美食美味著實挑逗著我的味蕾,在眾多的美味中,海苔餅是我最愛的,古街上,經營海苔餅的店鋪頗多,幾乎每個店鋪前都排起長隊,這樣的熱鬧自然不能錯過,跟隨人群,我也排在隊伍里,等待剛剛出爐的海苔餅。
古街從當地人們口中的中正街、解放街到紫陽街,一代代在改變,而苔餅則是紫陽街變遷的見證者。苔餅的價格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六分錢外加一張糧票到九十年代的一毛五,直至如今的一塊五,時代在改變,而苔餅的味道,依然是曾經的記憶。
苔餅的制作并不復雜,大致經歷燙粉和面,揉面,加酥,包海苔,烤制這幾個步驟。燙粉和面就是將油、飴糖加入面粉中,用一定配比的開水和面。接著,將和好的面團揪成小面團,往里面加酥。然后輕輕壓,向內卷,再快速按壓,由下推卷至上。接下來,就是加酥,將酥粉融合的面團放在手窩間,包入滿滿的海苔餡,包裹著餡兒的面團放在圓形模具中,手掌一壓,脫模后就成型了。
之后便是排排放在烤箱盒子上,仔仔細細給每一個苔餅刷上蛋液。看似不起眼的蛋液,作用卻有很多。除了使其能沾上芝麻之外,最重要的則是為了苔餅的成色顯現金黃。最后撒上一撮撮芝麻粒兒。這就算是進烤箱前的最后一個步驟了。當苔餅進入烤箱十五分鐘后,餅香就慢慢溢出烤箱。待苔餅出爐,打開烤箱,濃郁的苔香便會撲鼻而來。這味道,不知勾住了多少人的胃。
來往的游客在古街,都會被餅香勾留,趁著出爐,買個兒燙的,“嗷嗚”一口,溢出滿臉滿足,嘴邊還留著脆酥渣兒。蘇東坡曾言“小餅如嚼月”,若他能嘗得臨海的苔餅,想必也會改言“小餅如嚼日,中有酥和飴”。
古街給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如果行走累了,你也可停下來,轉過一個坊間,在茶吧待上片刻,喝喝茶,看看畫,感受一個無處不在的文藝調,或安靜,或閑適。
有水,有樹,有紅燈籠,甚或還有臨街創作,現場為過往的游人畫畫、雕塑,這情景,讓人流連忘返,稍一駐足,你就會發現不同,古街的熱鬧多了一些文化的內蘊和風情。臨海,于安靜或悠閑處,極盡繁華與古意。
與很多古街相仿,夜晚的紫陽街也是讓人陶醉的,紅燈籠搖曳生輝,遠處的古城墻隱約可見,給人厚重的歷史感。街頭巷尾穿梭著盡情觀賞的游客,他們在夜色中安靜地行走。夜色斑斕、流光溢彩,此刻最適宜聽一曲當地的歌謠,感受古城的溫婉與靈動。
這樣的夜晚,沒有白日的忙碌與焦躁,在屢屢清風中面對初心與自我,這是我的旅程,也是我記憶中的紫陽街。無需任何美輪美奐的照片來留存,只需靜靜埋藏在心底,在風氣雪落的日子里細細品味,那一份綿綿古韻,那一段悠悠光陰,那一股流水般歲月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