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銀
五一節前,李英將他敘述金華一批感動人物故事的書稿交給我。讓我看看,也希望我能夠在該書出版時寫個序。我因報告文學《讓百姓做主》(與朱曉軍合著)而結識李英,從此兩人就一直存在看似疏淡實則真誠的交往。前幾年,李英擔任金華某區的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文聯主席、《今日婺城》報總編輯,身兼數職,工作很繁忙,可他一直對報告文學創作不放松,也陸續有很好的收獲。此前,我知道他有反映基層百姓維護自身公民監督權的報告文學《第三種權力》,很現實,很有政治思想和社會價值。如今,又將這么厚厚的書稿呈現給我,足見他在報告文學創作方面的追求和投入。態度時常決定結果,這些作品的出版,就是對他報告文學態度的很好回饋。
閱讀過作品中情形各異的真實人物故事之后,我似乎感覺到李英寫這部書的動力和緣由了。李英曾經是金華一位從事宣傳工作的領導,這些從不同的角度為金華的宣傳提供了很好資源的人物故事,自然讓李英記憶深刻。另外,作為一個金華人,金華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李英感覺到,自己對此有責無旁貸的責任。所以,這部書,亦可以看成一個作家被自己的城市感動并以自己的寫作回報母城的案例。李英樂意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真實地敘述和記錄眾多給人以很大沖擊和感動的人物,是對金華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及時“擁抱”,也是對金華歷史存在的一個很好的文學保存,富有現實意義和歷史珍藏價值。這樣對家鄉的一往情深和對先進人物的深度描寫,理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
李英將自己的書取名為“感動之城”,這是他情感的真實流露,也是對書中人物所呈現出的崇高品質的高度概括。陳斌強多年輾轉幾處教書,但與患有老年癡呆癥的媽媽和年邁的奶奶不離不棄;王森章59年后代替母親多方尋找,回饋當年捐款救母的工友;孫炎明在看守所的基層崗位工作28年,罹患癌癥卻堅守職責;孟祥斌為救他人而不幸犧牲;幼兒園園長喻陽春抵著歹徒的尖刀,寧愿自己受傷而奮勇保護孩子;王選以一個女性的擔當,揭露當年日本侵略者細菌戰罪行,并堅持為中國受害者討還公道……在對這些人物的描述過程中,李英的筆觸總是帶著感動的顫抖,他知道事實存在本身就能打動人心,所以十分注意收斂自己的文字,在真實敘述中展現人物的精神和情感,營造感人的氛圍。因此,這些看似比較質樸的文字,卻富含社會生活氣息,更能走進人的內心。這些在不同的人物身上煥發出的尊老愛幼、舍己救人、忠于職守、大愛無疆的崇高品質,正是如今我們這個社會所倡導的。我想,通過這部作品,這些感動了李英的金華人物,也一定會感動更多的人。
文學作品,向來都是作家對現實社會的表達。雖然在社會生活中,善惡美丑的情形都會存在,但是,文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追求文明和美好的前景。有些作家,在現實的復雜矛盾面前,喪失了文學的正確目標,總是力求在揭示丑陋、罪惡中尋找文學的力量。因此,他們的作品,時常使人陷入負面的情緒而很難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樣的作品,容易使人迷茫,甚至走向絕望。文學自然不能簡單地粉飾生活,而需要客觀、全面和真實地看待生活。善于進行健康的社會文明建設,而不是將人導向黑暗和絕望。盡管我們都有不少現實的煩心苦惱,有不少氣憤與失望,但是,我們需要前行的動力和信心。像李英作品中的這些人物與故事,難道不也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現實存在嗎?作家如何可以視而不見,不給予認真的創作呢!因此,我充分肯定李英的這種文學選擇和表達態度,因為它使作家的創作具有了積極的社會意義。
在這些近似筆記式的表達中,不同的人物故事讓讀者對作家相對平實的記述而可能產生的“同類閱讀感”有所緩解,但李英在本部作品中還是存在一些平均用力的問題。例如,每一篇的頭尾都設有“人物名片”,“事件回放”、“導讀”和“采訪札記”等內容,力求表現出多樣性、生動性,同時也將自己的觀察、感受融入其中,這些設計較為新穎,可還是屬于形式的表現。在一部作品中,作家的文學能動性需要被更好地調動起來,對人物的內在性格有更多的深入描寫,表現出他們的思想波瀾,讓真實的人物故事更具感染力,更能傳播社會正能量,讓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得以體現。或許,這些建議如同雞蛋好吃還非得追問母雞的長相一樣多余,可李英的文學創作還在繼續,因此這樣的苛求也并非無益!
(作者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報告文學理論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