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風”帶“鄉風”,以“家風”促“作風”,以“家風”建“新風”。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婺城區將家訓家風教育融入文明城區創建,以良好家風帶動形成社會好風氣,營造文明和諧環境,從而不斷提高居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學家規家訓 樹良好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婺城區婦聯積極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華傳統美德,傳承中華傳統家訓,涵養良好家風,培育家庭美德,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營造出了家風好、民風純、黨風正、政風清的良好氛圍,家庭和諧程度得到了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婺城文明城區創建。
近日主題為城北街道婦聯和鳳凰山社區婦聯共同舉辦了一場“八婺好家風”的知識講座,吸引了不少的附近居民前來聽課。此次講座運用“好家風家訓”這一優秀傳統美德,引導居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做一個有信義、講文明的金華人。“百善孝為先,家規家訓是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好的家規家訓更是教育道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名退休老師聽完此次講座感慨地說道。
而為了進一步學立家規家訓,選樹良好家風,傳播社會正能量。婺城區還組織各機關干部和各鄉鎮街道的婦聯主席等深入學習浦江鄭義門《鄭氏規范》、蘭溪諸葛八卦村《誡子書》、磐安櫸溪孔氏家規等優秀傳統家規家訓。同時婺城區婦聯還通過“婺女之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推送了一篇篇像《家和萬事興》、《家風,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動產》等優秀閱讀學習內容,引導廣大婦女群眾自學。
今年年初,婺城區評出了18戶2016年度婺城區“好家風”家庭,并予以通報表彰。這些“好家風”家庭將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傳承、弘揚好家風,使好家風代代相傳,并引領更多的家庭參與到好家風建設中。據了解,婺城區全面開展“十戶最美家庭”、“百戶好家風家庭”、“千戶五好家庭”評比活動,并深入挖掘其中的先進典型。此外,區婦聯還開展制作了“好家風”系列微電影比賽,以“好家風”為主要內容,用多種形式向大家講述了好家風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從而吸引了一大批讀者。
去年,在區婦聯牽頭下,全區還成立了一支“好家風”宣講團。該支好家風宣講團由榮獲全國勞模、省級最美家庭、市級最美母親等9名優秀代表組成。其中在2015年被評為省級最美家庭榮譽稱號的胡志梅就是宣講團的成員之一。在巡回宣講中,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家勤勞、孝敬長輩、熱心助人、廉潔從政的好家風,她說:“正因為有這樣的好家風,才能讓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鄰里之間和諧相處。”
(記者 朱慧敏)
立家規家訓 創文明生活
晨光中,婺城區竹馬鄉“郭氏家廟”牌坊熠熠生輝,古樸莊嚴的建筑風格積淀出美麗的畫面。進入宗祠,古樸的門楣上有對聯:“上和下睦家之肥,子孝孫賢族乃大”,流傳數百年的家規文化歷久彌新。踱步青苔石路,兩旁的小家也是熙熙攘攘,懸掛門外的家規家訓成為古村一道溫馨的風景線。
郭店村村民以郭姓為主,據《郭氏宗譜》記載, 1448年,郭店郭氏始祖從上郭遷住白竹比鄰。在《郭氏宗譜》中,記載有郭氏家訓八則,即孝父母、友兄弟、親宗族、訓子孫、慎婚姻、嚴承嗣、勤職業、敦節儉。
而這些流傳百年的家規家訓已經深深地印刻在郭店村人的生活中,500多年來,郭氏的后人恪守遺訓,傳承勤學苦讀之風,尊師重教,代代傳承。2015年9月,郭店村文化禮堂在郭氏宗祠正式授牌,文化禮堂中展出了郭店村村史、民風、文化、地方特色、勵志、成就等內容,成了村民學習和瞻仰祖先,傳承家訓的好地方。
“百善孝為先……”在婺城區竹馬鄉,每家每戶的門上都貼有了一塊新牌匾,雖然乍看并不起眼,卻承載著古為今用、教育村民的重要寓意。竹馬鄉相關負責人說,村里的家訓內容包括大局觀、孝廉、為善、鄰里和睦、勤儉、誠信等方面,有的是從族譜上摘錄而來,有的部分則是村民自行所立,還有一些是村民覺得有啟示作用的。“都是與村里實際情況相掛鉤的,大家都能看懂,接地氣,更易學。”
錢瑞華是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黨支部書記是全國勞模,也是全國五好文明家庭。他說:“有今天的成果并不只是我的功勞,還因為背后有全家人的支持和鼓勵。”“相互扶持,有話好好商量”這是錢瑞華家的相處之道。從一開始什么都不懂的門外漢到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全國勞動模范,錢瑞華的成功與他的家人默默支持離不開。剛擔任下張家村支部書記時,村集體負債累累,為了還清貸款,讓村民盡快致富,他每天早出晚歸,他的妻子毫無怨言,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他,照顧好孩子,打理好家庭,讓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集體的工作中,投入到茶花種植的研究上。
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茶花已經成為了下張家村的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也逐漸成為聞名在外的“中國茶花之村”。目前,浙江省國際山茶花物種園就坐落在下張家村,全村98%的農戶都種植著茶花及其他花卉苗木,全村花卉苗木銷售額過億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萬元,此外,下張家村還被授予第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榮譽稱號。
如今行走在下張家村,寬敞的柏油路、林立的小洋樓……一派新農村面貌,而整潔的道路、和睦的鄰里關系都顯示著不僅生活水平提高了,居民素質也沒有落下隊伍。“現在看到路邊有垃圾,大家都會主動地去清掃。鄰里的糾紛少了,婆媳的矛盾幾乎聽不見了……好的家規家訓有利用形成好的家風,而好家風也不斷推動著文明新風尚的形成。”錢瑞華說。
(記者 朱慧敏)
傳優良家風建和諧社區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有什么家風家訓,就是最簡單的那句話:清簡樸素,嚴以律己,尊老愛幼,懂得感恩。”付瑋是西市街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生,幾十年來,她堅守在基層一線,熱心服務居民,幫助別人。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女兒也熱衷公益事業,曾經當過奧運志愿者和金華市福利院志愿者等。而在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區,像付瑋這樣擁有優良“家風家訓”的家庭,還有很多。
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風家訓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創建文明城市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西市街黨委迎著“走在前列,共建金華”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的契機,多種渠道深入開展家風家訓系列活動,力求在轄區營造出家風正、民風淳、政風清的良好局面,為建設“兩富兩美西市街”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從2015年起,我們就通過媒體,在廣大居民中尋找‘好家風好家訓’故事,征集到了100多條原創家風家訓,并編印成家風家訓精粹的小冊子。”在社區工作人員的介紹下,記者隨手翻看了起來,發現小冊子中的家風家訓內容普遍充滿了向上的正能量。
居民朱云香一家的家訓是孝敬、忠厚、誠實、勤勞、與人為善。朱云香一家是有名的“婺劇世家”。丈夫王兆興是金華婺劇團老生演員。大兒子王曉文是金華藝校的婺劇教師。小兒子王小平現任浙江婺劇團團長,帶領劇團為婺劇事業發展做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貢獻。朱云香說,對兩個兒子,她一直教導他們“婺劇事業,要走到底,走到頭,不要半途而廢”。小兒媳陳美蘭,朱云香一腔喜愛之情更溢于言表。陳美蘭是中國戲曲“梅花獎”、“文華獎”得主,在藝術上爐火純青。如今朱云香活躍在社區,為居民服務,她的演出深受居民喜歡。她家的好家風也得到了居民的稱贊。
除了朱云香,居民邵月珍放棄事業、照顧老人的事跡也讓鄰居們感動。邵月珍和丈夫周永清一起創業,開了公司。但因家里老人身體不好,毅然放棄自己的事業,在家悉心照顧老人。邵月珍說,忠孝兩全、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是她家的家訓。
在積極挖掘優秀家風家訓故事的同時,西市街社區黨委還堅持做“優”、做“活”、做“實”的方針,多種形式開展活動,如組織艾青小學開展“讀家訓、寫家書、樹家風”為主題的傳統家訓尋訪活動,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抓良好家風禮儀養成;推進“家訓家風”進禮堂,在轄區營造人人談家訓、個個受教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家風連國風,家風好,則民風好、黨風好。西市街社區黨委借助“學講話、誦經典、樹家風”活動,希望能在轄區掀起一場講家風、樹家風的熱潮,以良好的家風帶黨風、促政風、正民風,從家風建設入手,貫徹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案,讓“學”“做”與樹家風緊密結合起來。
對此,社區居民紛紛表示,要把好的家風家訓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讓優秀家風家訓深入人心。(記者酈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