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課堂,走進農村文化禮堂,作為開學的第一課,雅畈小學再一次組織全體師生開展“雙堂雙進”活動。學生們通過走家鄉、游家鄉、畫家鄉、寫家鄉,看到了家鄉的獨特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自從2015年雅畈鎮入選了省“非遺”主題小鎮之后,雅畈鎮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掘古鎮及周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致力于將本鎮打造成金華的后花園。雅畈擁有各式各樣燦爛的非遺文化資源,其中,漢灶古婺州窯文化應該是最具代表性且最有歷史分量的,漢灶村因漢代以灶燒制陶瓷而得名,村史長達2200多年。
活動當天,只見同學們走進漢灶村的婺州窯博物館,參觀婺州窯,并親手制作了專屬自己的婺州窯作品。邊制作婺州窯,邊聽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新華介紹漢灶村的歷史,同學們紛紛感嘆道:“原來,漢灶村的歷史這么久遠。”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對家鄉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說,要把家鄉的文化傳播出去,讓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雅畈的婺州窯。
新學期,婺城區圍繞教育部“中華驕傲”開學第一課的主題,以農村文化禮堂為載體,以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為契機,充分展示婺城5萬師生“走出課堂,走進禮堂”進行感受、傳承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動。各學校根據本校實際,在全區83所農村文化禮堂聯合定制的176個項目菜單中開展為期一周的自主點單活動。各農村文化禮堂積極配合學校,邀請名人名家、非遺傳承人、村民鄉賢等,形成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參與“開學第一課”的良好育人氛圍。
自今年6月以來,婺城區委宣傳部和教育局聯手推出了農村文化禮堂“雙堂雙進”工程,向中小學德育實踐的"痛點"下刀。把德育教育作為“文化禮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深入挖掘文化禮堂中的德育資源,拓寬學生德育實踐渠道,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一是推進千萬學生“進禮堂”。以春節、元宵、端午、清明、重陽、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抓手,以農村文化禮堂為主陣地,以開蒙禮、尊師禮、成人禮、敬老禮等一系列禮儀活動為載體,打造中小學德育實踐基地,做到“一堂一特色,月月有活動”,切實消除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的“兩張皮”現象;二是推進禮堂文化“進課堂”。挖掘各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內涵、特色背景、歷史名人、先進事跡,編輯成農村禮堂文化德育教材進學校、進課堂。同時,編寫了農村文化禮堂傳統節日德育實踐活動供給菜單,培育禮堂文化傳播隊伍,打造禮堂德育精品課程,用自己的事,身邊的人,加強禮堂文化的熏陶教化功能。
截至目前,全區已經完成德育實踐活動(學)校(禮)堂結對36個,發放鄉土德育教材4000余冊,發放《婺城區農村文化禮堂傳統節日德育實踐活動供給菜單》200本,在農村文化禮堂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小學德育實踐基地50多個,農村文化禮堂指導團成員進學校進課堂開展德育活動近百人次,影響覆蓋面超10萬人次。據了解,目前浙江示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以及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這兩所高校已經組織多批次學生到婺城各農村的文化禮堂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這種現場德育教學,不僅孩子喜歡,效果也非常明顯,許多城鄉學校紛紛走進農村文化禮堂開展“第二課堂”德育活動。全區47所中小學已在農村文化禮堂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實踐活動達4.5萬人次,95%以上的學校將農村文化禮堂、鄉村少年宮設為德育教育實踐基地,區農村文化禮堂指導團成員對中小學生開展德育時政宣講的覆蓋率達到80%以上。在婺城,各農村文化禮堂已普遍成為當地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第二課堂。城鄉學校鼓勵學生走進文化禮堂,了解鄉土文化,并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有效地彌補了學校德育實踐不足的“短板”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提升了他們的道德情操。
現如今每到周末,城鄉家庭或孩子自發到各村的文化禮堂學習、參觀、游玩等已經成為常態。農村文化禮堂已經成為農村孩子在課余時間喜歡去的地方,也是城區學校組織春、秋游等社會實踐活動的首選場所。婺城區的一些校長表示,農村文化禮堂濃厚的家鄉歷史文化氛圍,展現出來的淳樸鄉風鄉貌,是中小學德育教育最好的載體,可以有效地彌補學校德育實踐不足的“短板”問題。
教育是婺城區的一張金名片,而德育工作永遠是學校永恒的話題和永遠的追求。婺城積極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推進文明創建工作,加大校園宣傳,營造文明氛圍,推進師生對文明創建的了解和支持力度。與此同時,做到進一步深入“雙堂雙進”活動,把農村文化禮堂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深入挖掘文化禮堂中的德育資源,拓寬學生德育實踐渠道,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接下來,“雙堂雙進”的范圍將進一步由區內向區外、由中小學向幼兒園以及各個高校推進,從9月份起,杭州的幾所知名高校也將加入其中,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選擇走進婺城農村,了解婺城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責任感。
各個學校“雙堂雙進”活動現場
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婺城小學感受農耕文明
婺城小學在葉店文化禮堂進行婺城小學“雙堂雙進”德育實踐基地的掛牌儀式。孩子們參觀了“農耕文化陳列室”,里面的花床、風車、獨輪車、豬槽、鋤具、石磨、打稻機等等無一不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讓這群一出生就使用手機、電腦等各種科技產品的孩子們不禁贊嘆先輩的智慧。
浩仁文化共育未來
——瑯琊小學開啟“仁”學文化之旅
瑯琊小學積極推進“校村結對,雙堂雙進”,組織了全體學生徒步4公里毅行前往浩仁村開展“仁”文化活動。同學們到達了浩仁村文化禮堂后,政教主任鐘老師給同學們講解了“雙堂雙進”的含義。活動中,瑯琊小學盛愛松副校長代表學校向浩仁村授予瑯琊小學“校村結對,雙堂雙進,德育研學共建基地”的銅牌。隨后,瑯琊小學五年級全體師生聆聽了退休教師原瑯琊小學校長滕奕平主講的傳統文化講座。
福孝文化修身養性
——青春小學德育之行“儒”香四溢
青春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安地鎮寺口村的文化禮堂,開展“雙堂雙進,福孝文化”為主題的德育實踐活動。孩子們參觀了祠堂內的農耕器具展示角以及農家書屋,本次活動還邀請到了金華本土歷史文化學者杜順華老師,請他為孩子們講課,傳授本土歷史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
禮樂文化陶冶情操
——竹馬中心小學感悟傳統美德
竹馬鄉中心小學的學生參觀了姜衙禮樂文化廣場、文化禮堂等傳統文化陣地,聆聽村上的老者,給他們講述村史以及傳統美德故事。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推進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承發展,也讓有文化底蘊的村提升光榮感和自豪感。
宗祠文化潤物無聲
——中圣學校走進葉店文化大禮堂
中圣學校119名師生在校長胡德龍的帶領下,徒步半小時來到婺城區白龍橋鎮葉店村文化大禮堂,開啟為期半天的“親近宗祠文化”雙堂雙進德育活動。當天,中圣學校一至三年級的孩子們,為葉店村村民帶來了精彩的文化節目。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孩子們有序地參觀了尊親堂,瞻仰祖輩關于孝善的智慧結晶,探尋葉氏宗祠歷史文化淵源。接著,孩子們還興致勃勃地來到農耕文化展示區。
鄉土文化淳樸渾厚
——高校學生助推“雙堂雙進”
今年暑假,在婺城區委宣傳部以及共青團婺城區委員會的對接支持下,來自浙師大、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中國計量大學等高校的學生走進婺城的各個鄉鎮以及各村的文化禮堂,開展“雙堂雙進”高校思政實踐活動,并結合“春泥計劃”、村中文化禮堂建設出謀劃策、垃圾分類、五水共治、四治兩化等內容推進此項活動,他們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美麗婺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