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紅色的小馬甲,手握鉗子,任何散落的垃圾都逃不過黨員們的火眼金睛。在白龍橋鎮聯豐村近日開展的黨日活動上,作為“第一書記”的區安監局宣教中心主任華俊堯和村中黨員走進街頭巷尾,一同為村莊環境保駕護航。
菜葉丟進綠色的“會爛垃圾”桶,塑料袋丟進藍色的“不會爛垃圾”桶,看到有村民在家中,就打招呼叮囑要注意日常垃圾分類工作……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第一書記”,華俊堯抱定“學、問、走”的工作姿態,深入群眾快速摸清聯豐村實情,實踐中他真心實意和農民交朋友,以心換心搞調研,換位思考解難題,有不懂的地方就及時向村干部請教,如今,華俊堯一改3月份剛接到“第一書記”命令時因從未有過農村經驗的忐忑,已經逐漸融入到村集體當中,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信任。
“這里就是聯豐村的村民委員會。”華俊堯說道,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棟90年代風格的三層樓房,要不是門口掛著“婺城區白龍橋鎮聯豐村村民委員會”的牌子,無法讓人聯想到這里就是聯豐村的辦事樓。“其實聯豐村很久之前就想要重建一棟綜合樓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擱置下來,不過現在資金缺口已經補上,下半年應該就可以開工建設。”村中新建綜合樓的設想多年來沒有實現,華俊堯通過跑部門了解相關政策,出點子想項目,經過多次努力,一部分資金已經有了意向。
不論是在黨日活動中還是在村民大會上,華俊堯總是最認真埋頭做筆記的那個,把村集體的困難和村民們的難題都一條一條詳細地寫在本子上。從城市到農村,從辦公室到田間地頭,從手握筆桿到“拿起鋤頭”,華俊堯在提升聯豐村班子凝聚力和戰斗力、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及帶領村民創業致富上肯花工夫。沒有辦公和活動場所,就通過多方資源爭取建設項目補助,建造村委會綜合大樓;村兩委相關制度政策落實不到位,就制定完善的村兩委干部輪流值班制度,方便群眾辦事,同時落實好黨員聯系群眾制度,通過入戶走訪,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農村建設水平較為落后,那就緊抓“五水共治”、環境治理、無違建村等重點工作的落實。
除了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排憂解難,在6月份的汛期,華俊堯也是沖在抗洪救災第一線,與村民們肩并肩共渡難關。“我記得大概是6月25日那天,雨水倒灌進村子,聯豐的三個自然村都遭了殃,水最深的地方都有一人高了。”回想起汛期時的場景,華俊堯感到一切還歷歷在目。在得知村子被淹后,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和鎮、村干部以及志愿者一同投入到抗洪救援中去。從當天上午9點到次日凌晨2點,一次次涉水入戶查看災情、一次次做老人思想工作、一次次轉移受困群眾,全力奮戰在抗洪第一線。華俊堯和聯村干部、村兩委齊心協力,幫排農戶內澇水、安頓孤寡老人、安慰受困群眾家屬,一直戰斗至洪水退去。
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的活力和凝聚力,不僅是發展需要,也是穩固戰斗堡壘、從嚴治黨的要求。在華俊堯擔任聯豐村“第一書記”的這段時間里,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村集體環境改善初見成效。村兩委班子凝聚力不斷增強,在村莊事務的處理上有了更高更快的決策力,村中每月15日定期開展黨日活動,黨員經常性走訪農戶,掌握民情。接下來,村莊還將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開辟村集體經濟的新收入。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