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早上,在白龍橋鎮白龍橋村辦公樓,剛剛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汪慶平和村里的28名黨員早早來到村會議室里,一起參加“主題黨日”活動。在黨日活動上,大家一起集中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以及俞秀成和翁正輝兩位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并組織全體黨員進行黨建知識測試。
此次汪慶平作為一名區殘聯的干部,來到該村擔任“第一書記”是帶著一項重要使命:想方設法增加村集體經濟,為白龍橋村摘掉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在此次“主題黨日”活動上,不少黨員圍繞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談思路,謀實策,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汪慶平聽得很認真,把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都記錄在本子上。
“白龍橋村區位優勢好,而且村里的黨員干部都很團結,只要我們找準定位、明確思路,村集體經濟完全可以發展起來。作為村里的第一書記,我也是村里的一份子,群策群力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汪慶平在與黨員們交流時這樣表示。雖說當天是正式到村報到,但汪慶平是個有心人,早在前幾天就和鎮里的聯村干部一起進村走訪,實地了解村情民情,掌握第一手資料。
地處白龍橋鎮核心位置的白龍橋村,到金華市區僅8公里。目前該村總人口720多人,外來租住人口卻有一千多人,附近有原十二局、二六九地質大隊等單位,而且靠近臨江工業園區。雖然百姓經濟紅紅火火,但村里集體經濟增收卻無門。
“捧著金飯碗卻在討飯吃,這樣的局面必須改變。”汪慶平覺得,如此優越的交通及區位條件,發展商貿物流經濟應該是增加村集體經濟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他的想法與村兩委的思路不謀而合。“針對村集體經濟薄弱這塊短板,我們也在一直思考解決的辦法,經村兩委探討決定,整合利用村閑置土地建一處綜合市場,這樣的話每年都會有一筆不菲的經營性收入,較好地滿足農村建設發展需要。”村黨支部書記俞越明說。
汪慶平說,發展村集體經濟,輸血只能解決一時之需,要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必須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建設綜合市場,不僅能立足村情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物業經濟和商貿經濟促進村集體增收,還能帶動百姓致富,這是一條“實現多贏”的好路子,相關規劃設計要盡早動起來,對于一些政策上允許的事項,我也會及時與有關部門對接溝通,配合村兩委共同做好項目前期工作,使這個項目早立項早開工,盡早使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摘帽”。
在前期走訪中,得知村里殘疾人較多,而且這些殘疾人賦閑在家,缺少經濟來源。汪慶平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發動部門力量,在取得單位領導的一致同意后,殘障人安心家園項目有望落戶白龍橋村,這不僅能促進殘疾人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創收,而且通過“輸血”和“造血”相結合,促進村集體增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