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秋國慶小長假還有一個多星期,張必強和妻子小何早早的就準備好了行李。今年,一家人要回家過中秋。這也是張必強來婺城后,第一次回老家過中秋。
張必強和妻子都是湖南岳陽人,說起老家的中秋節,夫妻倆相視一笑,拿手比劃著:“我們老家的月餅都這么大。”每到中秋,全家人圍在一起,像切蛋糕一樣切開大如臉盆的月餅,里頭餡兒是冰糖、紅棗、花生。然后,再趕往外婆家,和舅舅、阿姨一家吃著外婆做的家常菜。飯后,是過年過節里固定不變的娛樂項目“歪胡子”紙牌,不在乎贏輸,重要的是兄弟姐妹間打著趣兒互相“吐槽”。“其實我感覺我們老家的中秋習俗和婺城這邊的也沒差太多。”應必強思索著說到。
2011年,張必強從湖南省華容縣職業中專畢業,20多歲的小伙子帶著年輕人獨有的闖勁兒,從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陽來到婺城。或是那時太過年輕尚無“思鄉”情結,亦或是與老家相似的習俗,回憶起這幾年在婺城度過的中秋,張必強想到只有“表哥喊我到他家吃飯。”當初來到婺城,就是因為張必強的這位表哥。
張必強的表哥早幾年就在婺城做醫藥銷售,回了一趟老家,就把他帶了出來。那個時候,張必強對人生還沒有規劃,在表哥的帶領下入了行。醫藥銷售工作時間比較自由,他喜歡這樣的工作。漸漸地,婺城安逸、舒緩的生活節奏讓張必強徹底愛上這座城市,“一線城市擁擠,壓力也大,我還是比較喜歡安逸一點的生活。”這么一個喜歡安逸的小伙子,卻偏偏選擇別人眼里不太“安逸”的銷售工作。
聯系客戶、送產品、跑業務……張必強一做就做了六年,想過放棄、想過回老家找一份清閑的工作,但是他堅持下來了。因為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因為想要給女友穩定的將來。應必強老家是岳陽的一個遙遠的小山村,他是家里的獨子,父母以務農為主。“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時候,都想不到還有這么窮的地方,”如今已經是妻子的小何說,“當時特別心疼他。”最開始的時候,小何的父母非常不同意女兒嫁給張必強。為了讓父母不在操勞,就為了不辜負妻子的選擇,張必強經歷過一個月只有500元的生活,住過站起來一只手就能撐到頂的小單間,就這樣咬牙堅持了下來。
所謂苦盡甘來,前年張必強在金華買了房子,去年12月女兒出生了,也把父母從老家接到金華,這個洞庭湖畔的小家庭在婺江相聚了。今年已經三十幾歲的張必強,早已無當初“年少不知愁滋味”,他考慮得很多,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健康、妻子的快樂……張必強都踏踏實實的做好規劃。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金華會成為是張必強一家的第二故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