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婺城區全面實現“村村通”客車工作,據了解,全區共有28個行政村需要通客車,經區交通運輸局牽頭,在相關部門鄉鎮及公交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了既定任務,服務沿線55個村莊,給近2萬老百姓帶來了便捷和實惠。
從今年4月份召開全省“村村通”現場會后,作為主要牽頭部門的區交通運輸局就迅速進行部署落實,聯合鄉鎮工作人員到相關村排查出行需求、客流情況、常住人口、道路狀況等,根據各村調查出的不同結果,制定相關的道路提升計劃和安保方案。
“很多村之所以通不了公交車,最大原因還是道路不符合規范!眳^運管所負責人說,針對各個村的具體情況,區交通運輸局與市運管局及金華市城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進行商討,制定了“一村一營運”方案,通過不斷修改完善,最終為各村量身定做了符合實際的公交運行方式。
最終,在區交通運輸局和交警、安監、運管、路政、公交公司、相關鄉鎮及市運管局等部門的聯合審核下,“村村通”公交順利在婺城各相關鄉村“上線”。
安地鎮和村:公交進村解山區群眾“出行難”
位于安地鎮東南部的和村,距離安地集鎮有大約10公里的路程,靠近婺城區與武義縣的邊界,這里地處偏遠,百姓出行十分困難。今年9月底,和村的老百姓終于在家門口迎來了通公交車的大喜事,這讓期盼已久的村民都感到高興不已。
村民們告訴記者,以前到鎮上買米買菜,早上5點多就得出門,步行一個多小時,到5公里外的雅干村坐公交車,買完東西后,再合伙包車回到村里,每次都要花費20多元,一年光交通費用就要花費上千元。開通公交車的那天,不少村民們早早地就等候在站臺邊,迫不及待想坐上第一班通村公交!耙郧皼]有通公交車的時候,不少村民因為沒有出行條件,就只能長期待在家里,隔斷了與外界的交流,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坐車出去,既開了眼界,也讓大家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惠民政策。”村民說。
對于和村的老人們來說,通公交車是他們等了一輩子的事情!拔矣浀脦啄昵,我們和村有一位大爺上山干活,一不小心摔斷了腿,因為那時還沒有通車,村民就自發組織把老人抬至安地衛生院,這一抬就抬了一個半小時,既耗費了大家的體力,還耽誤了救治時間。”和村村支書葉健躍說。以前出行,靠的就是走路,兩條腿成為人們出行唯一的方式,為了抄近路,他們還經常需要翻山越嶺;后來有了自行車、電瓶車,就開著自己的小車上下山,然而山路陡峭,路面不平整,尤其到了下雨下雪天氣,開車需要格外小心;等到生活更加好了,年輕人都買了私家汽車,但他們一般都不住在村里,有時候只有等在外的孩子們回來了,老一輩的人才有機會下山看看……
在和村,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群,也十分期盼著想通上公交車,他們就是村上的尿毒癥患者。“我們村有大概4、5個人都患上了尿毒癥,得這種病的人,需要每周到醫院血透好幾次,但是過去由于沒有公交車,很多人看病就變得十分困難。”葉健躍說,為了方便治療,一部分人就選擇在集鎮上租房子,有些人則要等家中的孩子定期回來接送他們出去看病,更有一部分人只能忍著疼痛讓病情加重。
據了解,為了順利開通公交車,提高山區道路通行條件,婺城區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還對通車道路安裝了鋼制護欄等安保設施!拔覀兒痛迳角逅,自然環境良好,非常適合休閑旅游,希望通上公交車以后,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讓我們建設起美麗鄉村,開發好鄉村旅游!比~健躍期許道。(記者江婉秋)
瑯琊鎮下陳村:道路提升讓山里土貨“下山容易”
和安地和村一樣的,還有瑯琊鎮的下陳村,這個小山村距離瑯琊集鎮有大約15公里,是一個十分偏遠的村莊。村支書趙樹有介紹說,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都外出務工,只留下家中老人在村里,平時出行都十分不方便。
以往,下陳村的村民要下山到集鎮買生活用品,通常都是幾個人一起在集鎮包輛面包車接送,一來一回能花上百來塊錢,對于收入低微的老年人來說,負擔太重;還有些村民,則開起了農用三輪卡出行,這種車安全隱患高,不能用于載人,但是對于過去的農村人來說,卻是一個不錯的出行選擇。
“我們村民通公交車的心愿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由于出入村莊的唯一道路不符合通車條件,這個愿望就一直沒有實現。”趙樹有說。2012年,距離下陳村7公里左右的妙康村成功通上公交車,但是因為道路的問題,下陳村依舊沒有實現通車,這讓村中的老百姓失望不已。“要通車,首先就要把這條路給修好!毕露Q心后,村中老百姓都全力支持修路這件大事。
為了修好路,下陳村村民出錢又出力,順利完成了政策處理和路基工程,道路由原先的3.5米至4米,拓寬至5米多。隨后,區交通運輸局也積極配合,對道路路面鋪設水泥,并安裝了安保設施。從修建道路到勘驗完成,今年年初,下陳村終于通上了期盼已久的公交車。當時正值新年,不少村民趁著這個機會,都坐上了嶄新的公交車去置辦年貨,也順便到集鎮上走走轉轉,感受一下新年的熱鬧氣氛。
對于下陳村的村民來說,通公交車還能讓他們的土貨更加方便走出大山。下陳村的村民一個月有好幾次,會把山里的粽葉、冬筍、草藥等拿到集鎮上去賣,“過去我們村民都要挑著扁擔,走上一大段路到妙康村去坐公交車,現在則方便多了,自家門口就能坐車,也就能多挑些東西出去賣!壁w樹有說,有了公交車,山里老百姓真正受到了不少實惠。(記者江婉秋)
沙畈鄉石宮村:
修路通車助婺南山村“綠色發展”
9月22日一早,一輛車頭掛著大紅花的“664”路公交車沿著公路駛入沙畈鄉李蘭村境內后,往左行進約3公里,緩緩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沙畈鄉石宮村!奥犝f我們村通上了公交車,我們這些老頭老太早早地就在這邊等著了呢!苯衲70多歲的陳根法興奮地說道。
石宮村很小,不到百來戶人家,村莊就坐落在山腳下,公路穿村而過,山民的房子,基本上以土木構建為主,偶爾也有磚瓦水泥樓房,但為數不多,古樸的小山村,如同中國大多數鄉村一般,安靜地依偎在山區腹地。石宮村四面環山,植被茂盛,小山村的氣候,比山外要清涼很多。
通向石宮村的道路雖然不寬,但也恰好能容納兩輛車交匯。“原來通往我們村子的道路只有3.5米,前些年拓寬至6米,這給我們的出行增添了不少的便利。”陳根法說道,“現在從瑯琊直達我們村的公交又開通了,真的是一件民生大好事!
沒有都市的嘈雜,聽不到機器的轟鳴,一切都像原生態一般,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方式,讓這里的鄉民們過著安詳的生活。石宮村的改變,也許要源于一個山外的垂釣客鄭澤杰的到來。鄭澤杰是一位商人,在商言商,商人的目光都離不開經濟發展。但他更像是一位“詩人”,要描繪石宮村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如果在這里開辦一個綠色農莊,憑借石宮村的區位優勢,借助網絡營銷手法,生意一定能紅火起來。
就這樣,在多方的溝通協調下,2012年石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并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全村200多名村民紛紛認購了該公司的股份。目前經過四年多的運轉,石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集獼猴桃、哈密瓜、葡萄園、高山蔬菜等生態果蔬種植、農業主題公園觀光體驗、產品深加工和銷售推廣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此外還在陜西、新疆等地都建立了農業基地。
“我們相信,未來石宮村的發展是十分有潛力的,經過這幾年的探索發展,我們越來越堅定當初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綠色農業發展是永遠不會落后的。”陳桂興是石宮村的一位村民,認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股份后,他跟著大家一起種植、經營,目前已經有了較為可觀的收入。
石宮村,就像隱藏在山體底下的“石頭的宮殿”,綠色農業的開發,讓她漸漸顯露出了嶄新的風貌。回想石宮的昨天,面對石宮村的今天,展望石宮村的明天,該村村支書羅根洪不禁感慨道:“現在政府的政策好,這給了我們村民不少的信心。公司的運營越來越流暢,交通也改變了。雖然開通的公交車每天只有兩班,但這對于我們村上的村民和今后的發展來說,都是意義巨大的。”
隨著石宮村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加快步伐,越來越多的人們走進了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對石宮村初見驚艷,再見依然,難舍難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