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走出去帶回來:學習取經找尋新商機
區婦女聯合會的副主席申曉衛是瑯琊鎮新蘭村的“第一書記”,自從接受了這個挑戰,申曉衛在第一時間趕往村子里,不僅向村干部了解村子的基本情況,還深入到各個村民家中,實地走訪了解每家每戶的真實現狀。申曉衛告訴記者:“要幫助村子‘摘帽’,我覺得首先就是要了解它,知道這些年限制其發展的癥結到底在哪兒,而要找出問題所在,就必須自己來到現場,聽聽群眾真實的心聲。”
才沒兩個月的時間,新蘭村仿佛已是申曉衛的第二個辦公點,只要忙完婦聯手頭的工作,她就會來到村子里和村干部們討論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新致富點。“婦聯此前有組織過部分鄉鎮的待業婦女前往義烏的國際商貿城考察學習來料加工產業,有的人回來之后在家里就辦起了小型加工廠,現在不僅自己的收入增加了,還讓閑散在家的村里人也有了一定的收入。要不我們也組織一場這樣的活動,指不定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申曉衛的這個提議,村黨支部書記徐樟洪等人聽后一拍即合。
來料加工業是助推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經濟的一條很好途徑,為了在全區進一步推廣,說干就干!申曉衛馬上對接了義烏來料加工產業的相關負責人,在向新蘭村的村民們宣布這個好消息的同時,還邀請了雅畈鎮南干村及蔣堂鎮大立元村的“第一書記”們,短短幾天的時間,報名就滿了。說走就走!由申曉衛帶隊的考察團一行在前幾天就一同前往了浙江省婦女來料加工推廣中心和浙江婦女創客園,聽取負責人的經驗介紹,并實地查看浙江婦女創客園的培訓課程,還與當地相關同志進行了座談交流。
當天,村民們還參觀了義烏國際商貿城、金華博勝工藝品等加工點,積極向企業負責人了解手工制品加工制作流程,以及來料加工接單業務技術等情況。經過一番溝通交流,大家都覺得通過開展來料加工、提供技術培訓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助推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經濟,增加集體經濟薄弱村的“造血”功能,幫助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的增收。
回來后,作為新蘭村的“第一書記”的申曉衛還積極與來料加工推廣中心進行聯系交流,認真學習借鑒成功的經驗做法,結合新蘭村的實際情況,對村子里的加工點和有意愿的村民進行摸底登記。申曉衛說道:“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要辦好‘消薄’這件事,還要大力宣傳,在村子里增設來料加工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合理組織、積極引導、強化培訓、適當扶持等措施,助推村民們借助來料加工和電子商務實現創業、增收。”要當好村子的“第一書記”任重而道遠,不善言辭的她卻用實際行動,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著,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真正幫助著村民找到合適的新商機,自主脫貧。
(記者胡艷)
B 扶志又扶智:鄉村來了“消薄”后援團
11月12日,沙畈鄉六茍村來了一群游客,他們忙碌的身影穿行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卻無心游覽這美麗的青山綠山,遇見村民就上前交流,詢問了解村情民情。
“有了他們的獻計獻策,一定能為村里找到一條增收的路徑。”沙畈鄉干部戴增榮當天也推掉各種應酬,陪同這群游客進村入戶走訪考察,掌握工作第一手資料。原來,這群人就是金華電視臺資深編導蔡文耀老師帶隊的媒體影視界人士,專程從城里趕來為六茍村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出謀劃策提供幫扶的。
一路上,戴增榮客串了導游,詳細介紹了村史民情、人文風俗、資源稟賦等情況。今年,省委、市委部署了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摘帽行動,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六茍村共有村民83戶238人,雖說地處大山,生態資源稟賦優越,由于要保護好下游百萬市民的“大水缸”,開發建設受到限制,因此村民收入低下,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
“現在村集體經濟主要收入就是房屋租金及公益林補助,總額不到五千元,村里的經濟狀況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對于村集體經濟的窘境,村黨支部書記方路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得知這一情況,入駐該村的“第一書記”——區新聞傳媒中心副主任趙向陽多次到村走訪,并想方設法動用自身資源為“消薄”出謀劃策,積極尋求破解之道。經趙向陽與戴增榮兩人牽線搭橋,終于促成了此次“消薄”后援團進村把脈問診。
“六茍村風景很美,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這是最大的發展優勢。”經過走訪考察,蔡文耀等“消薄”后援團成員認為,村干部一定要破除畏難情緒,只要堅定發展信心,以六茍村良好的資源稟賦,完全可以建設好發展好。首先要挖掘村莊文化。六茍村有1000多年的建村史,流傳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要進行整理發掘,并上墻展示。其次要整合資源,打造“沙畈涼都”品牌。利用農村良好的資源條件,做足生態文章。譬如村里空置房較多,村里要想方設法整合這些資源向社會出租,通過出租收取租金,這樣既增加村集體經濟,又能促進農戶增收,實現雙贏。然后要提升村莊景觀,在村內多種一些銀杏、楓樹等彩色樹種,空置的農田種上向日葵,讓村莊的色彩層次更豐富,吸引游客進村。
一路穿行村莊,一路熱議發展,后援團成員紛紛為該村“消薄”支招。金華某影視傳媒公司負責人潘總對六茍優越的生態和秀美的村莊環境大加贊賞,建議該村要利用好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通過村莊環境的營造和文化氛圍的營造,找準適合農村發展的好項目,培育經濟增長點,促進富民增收。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六茍村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設好新農村,盡快甩掉‘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聽了大家的建議,方路清表示要將這些思路建議進行梳理,運用到具體工作實踐中。他說:“這些想法都很好,拓寬了農村發展思路,原來‘消薄’有這么多好辦法,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記者傅偉炎特約記者戴增榮)
C 因地制宜: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
走進位于婺城區塔石鄉的墳巖村,村莊巖石徒壁、巨石挺立崢嶸,周邊群山環繞更有一條3000米長的河流穿境而過,河水清澈見底無污染,村民可直接飲用山泉自流水。村中森林植被豐富,林木豐茂,儼然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雖然有如此美景,但村莊因地勢偏遠,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常年留守在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國家政策扶持以及上級扶貧補助。
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助推經濟薄弱村摘帽,僅靠補助終究不是長久之策,釜底抽薪終有油盡燈枯的一天,只有讓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村委班子團結肯干事,全村上下齊心協力,找到村莊發展的新思路,才能使得村子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其實墳巖村很有發展觀光旅游的潛力,這么優越的自然環境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我們到這邊來進行結對幫扶,就是為了給村子的發展出點子、謀思路。”墳巖村“第一書記”范金韶說道。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了探索最適合墳巖村發展的模式,今年5月份,墳巖村村兩委班子成員還專程前往金東區嶺下鎮嶺五村、釜章村,澧浦鎮瑣園村,曹宅鎮橫臘村,源東鄉丁陽嶺村,以及現代農業示范項目源東鄉“花花世界”、金線蓮種植專業合作社、樂悠音樂主題花園參觀學習。經過一系列的“取經學習”和相關專業人士的出謀劃策,墳巖村未來發展的道路也顯得愈發清晰。“要想富先修路”,落后的交通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改善了交通,才能更好地促進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因此在轉型發展的過程當中,墳巖村最先做的就是道路交通的施工,目前,楊婆嶺自然村至墳巖村聯村公路路面硬化與安防工作、楊婆嶺自然村停車場項目以及墳巖梯田的便道都已經開始施工。
“除了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村中其他項目也相繼都在推進當中。”據范金韶介紹,墳巖村將保護原生態梯田,發展農業觀光種植與有機養殖,對原有荒廢梯田進行土地流轉由村集體統一管理,目前已流轉約50畝土地,并已于今年十月份統一種植油菜。一方面帶動農業生態觀光休閑旅游,另一方面通過對村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村集體收入。除了將部分梯田進行流轉改造,接下來,村中還將用合適的梯田進行有機養殖,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對接超市直銷農副產品,狀大村集體經濟。鼓勵村民開發荒廢山林,推廣產業種植特色經濟作物,激勵村民制作各類農副產品,并整合村中各類優質農產品資源,開發銷售渠道,創建品牌,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解決農民缺少銷售渠道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與此同時,村中還會進一步美化村莊,提煉農耕文化精髓,創建農耕文化村,對原有村莊墻面進行主題美化,建立墳巖村農耕文化展示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