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隨著農村的不斷發展,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矛盾日顯突出,尤其是鄉鎮集鎮范圍內人流車流增多,對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管理模式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近年來,婺城區緊緊抓住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契機,創新模式,完善機制,以小城鎮綜合整治辦公室“車亂開”小組為基礎,推出農村交通安全“兩站兩員”管理新模式,破解農村交通三大難題,消除集鎮亂停車、亂擺攤、亂開車等現象,拉起農村交通“安全線”,實現農村交通管理“有人管”“長效管”“社會管”的目標。
所謂的“兩站兩員”,就是在鄉鎮設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由鎮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站長,鄉鎮所在地交警中隊中隊長擔任副站長,人員由交警、協警、執法隊員小城鎮綜合整治管理員有機結合,鄉鎮聯村干部、農機員等負責日常工作;在相關村設置道路交通安全勸導服務站,配置若干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員和道路交通安全勸導員。
【走基層·看落實】
群防群治規范文明交通
據了解,從歷年交通事故尤其是死亡交通事故情況看,農村地區往往是高發地帶,農村群眾往往是多發人群。交通管理分局婺城大隊有關負責人提供了兩組數據,僅2016年,金華市本級農村地區死亡事故占到全部的54%左右,農村地區一般程序處理的交通事故占到一般程序處理總量的77%左右。要想全面壓降交通事故總量、有效防控死亡事故,其“下降點”,就在加強農村地區交通安全管理,提高農村群眾交通安全意識。為此,“兩站兩員”建設工作就顯得尤為迫切。
汽車文明、交通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縮影,市區經過多年的強化管理,尤其是近幾年的交通治堵工程,交通秩序面貌得到極大改善,交通守法率、規范率都很高,但與之相對應的農村地區交通秩序卻不盡如人意。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兩三輪摩托車、電動四輪車等小微車輛不按規定載人、擅自加裝遮陽傘(篷)、闖紅燈、逆向行駛、不按規定車道行駛等交通違法行為多發、高發,交通事故隱患極大,也與目前打造“美麗鄉村”、“美麗鄉鎮”建設格格不入。
對于這些交通違法行為,婺城區以“兩站”為平臺,以“兩員”為依托,充分發揮“兩站兩員”的作用,走村入戶、巡街上路,廣泛宣傳公安交警部門開展的整治內容、整治舉措,宣傳各類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后果,宣傳各類交通法規、交通知識,減少各類不文明交通現象,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文明交通秩序環境。“通過‘兩站兩員’建設,可以將交通管理的覆蓋半徑延伸到每個鄉鎮、每條農村道路、每個交通參與者,有效地填補了交通安全管理中的‘真空地帶’。”有關負責人表示。
婺城區在推進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過程中,既力促建立專職專業化管理隊伍,又借助原有管理隊伍將交通安全管理社會化。“兩站兩員”建設既有效依托了現有鄉鎮四個平臺建設載體,又有機結合社會綜治、交通管理等工作需求,有效整合了社會管理資源,把部門一家的“單打獨斗”變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群防群治模式,成為農村交通安全監管力量升級版,為實現推進農村交通安全管理、排查、整治、宣傳、服務五個下沉前移提供了有效支撐。
多措并舉強抓隊伍建設
根據區小城鎮整治辦的部署和要求,今年6月初,蔣堂鎮小城鎮道路交通安全“兩站兩員”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在區整治辦、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分局的指導支持下,蔣堂鎮積極探索,依托四個平臺建設,有效地推動了“兩站兩員”建設。
這段時間,蔣堂鎮正在全力創建省級文明鎮,結合創建工作,該鎮充分發揮“兩站兩員”作用,每天組織村級勸導員在集鎮相關路口開展針對電動車違規帶人、加裝遮陽雨篷和逆向行駛等不文明交通違法行為勸導、發放宣傳資料等活動。
據了解,自明確試點工作任務后,蔣堂鎮主要領導抓協調,分管領導具體落實,及時制定下發實施方案。6月下旬,蔣堂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揭牌成立,同時率先在集鎮所在地蔣堂村成立村級道路交通安全勸導站,從四個平臺各村專職或兼職網格員中產生村級道路交通安全勸導員,由管理站統一發放反光背心、手套、口哨等勸導裝備。
“配備齊人員隊伍后,我們隨即就開展宣傳培訓,抓‘兩員’的業務能力。”有關負責人表示,“兩站兩員”的一大作用就是通過宣傳,把有關交通的安全知識灌輸到老百姓心里。蔣堂鎮通過農民信箱、流動宣傳車、村村通廣播、懸掛橫幅標語、發放交通安全告知書等多種形式,開展交通安全知識宣傳,提高群眾交通安全意識。另一方面,由婺城中隊民警對交通安全管理員及35個行政村的交通安全勸導員進行交通安全知識、輕微物損事故處理及交通安全宣傳等方面的業務培訓。據悉,對鎮域范圍內發生的交通事故,村級勸導員都會在交警到達現場前保護現場,疏散圍觀人員,對過往車輛做好安全提示,充當著交通事故處理引導員的作用。
為抓好基礎工作,實現專項整治有實效,蔣堂鎮組織各村勸導員開展外籍拖拉機和機動車車輛信息的調查摸底工作,完善各村交通安全基礎臺賬。同時,該鎮還開展全鎮道路交通隱患點排查整治,確保出行安全。特別是在防汛期間,要求村級勸導員在村在崗,對各村道路進行巡查,及時上報隱患點及危險路段,并在交管站指導下進行警示和隱患消除。針對集鎮“道亂占”、“車亂開”、白湯下及虹戴沿線水果攤點占道經營、集鎮僵尸車影響道路通行等違法行為,蔣堂鎮進行了集中專項整治,通過整治,集鎮交通秩序明顯好轉。
“下一步,我鎮會繼續完善交管站例會制度,加強‘兩員’學習培訓和考核管理,針對交通安全事故重點路段和突出問題,結合小城鎮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大專項整治力度,探索建立集鎮交通秩序長效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預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該鎮有關負責人表示。
整合資源對接四個平臺
據了解,為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網絡,在推進“兩站兩員“建設過程中,婺城區堅持走行政管理資源整合,“內涵式”發展道路,不另起爐灶,不唯大、不唯專,挖掘“內生”管理力量,通過借助鄉鎮現有“四個平臺”載體,實行“工作人員一同管理、工作任務一同布置、工作要求一同規范、工作成效一同考核”的“四個一同”制度,實現“兩站兩員”建設和“四個平臺”的管理“共贏”和提質增效。
婺城區一方面結合上級公安部門推廣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統建設以及綜治部門的“四個平臺”建設,開發交通管理模塊,實現系統平臺的共通共融。另一方面,將“兩站兩員”建設同“四個平臺”實行一體化運行模式,將交通安全管理納入“四個平臺”載體,依托“四個平臺”現有工作機制,通過鄉鎮交通安全管理站搭起工作橋梁,無縫對接工作,實現平臺融合。
“我們村級交通安全勸導員和交通事故引導員是從各村網絡員中產生的,依托網格,實現一員多用,同時利于開展培訓管理。”蔣堂鎮有關負責人說,網格是“四個平臺”的基礎支撐。為深化網格建設,拓展網格功能,該鎮在35個行政村劃分網格,在原有黨建、綜治的基礎上,整合司法、人力社保、環境保護、市場監管、衛生計生、安全監管、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消防等部門在村(社區)的各類輔助力量,有利于建立健全專兼職全科網格隊伍。
據介紹,四個平臺的專兼職網格員都需要安裝平安通手機系統,各村交通安全勸導員兼交通事故引導員可以通過平安通系統將道路安全相關信息通過平臺上報,綜合指揮室會將與交通有關信息交辦至綜合執法平臺下面交管站的聯絡員,交管站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并將辦理結果反饋至平臺,這樣一來就可以對這些留痕信息進行分類匯總、分析研判,特別是對事故多發地段及隱患點能夠進行重點分析,提出相關解決方案。
有關負責人表示,“兩站兩員”建設不僅是固定的辦公場所、臨時性的隊伍,還需要將其日常運作常態化、制度化。同時專職的交通協管員很好地充當了聯系鎮村和交警的樞紐作用,解決了“兩站兩員”長效運轉的問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