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亭
初閱章竹林老師的《鄉音金華》,光看題目就讓人陶醉。鄉音,多么厚重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每一位遠走他鄉的游子,對“鄉音”二字格外親切。那么,鄉音是什么?作者在《作者的話》中已經做了闡述:“鄉音就是家鄉的土話,也就是方言”。
閱讀《鄉音金華》,就猶如在家鄉的竹林里漫步,步步成景,處處如詩,每一篇都令人耳目一新。“上面口袋筆桿子,下面口袋小本子,碰到什么新鮮事,隨時寫下幾行字。”章老師說,他走到哪都堅持多聽、多記,隨時隨地積累創作素材。
諸如《特奇特骨》《花頭》《天上人》《危險狠》《無空白地》《好天氣》《罪過相》等,這些方言俗語司空見慣,但將其形成文字著書立說,章竹林應該是第一人。這些文章在金華本地人讀來很親切,很接地氣。而在章竹林老師的文章中,往往一個俗語又能帶出多個其它俗語,文章內涵十分豐厚。如《特奇特骨》一文中,又有“奧灶”“凈靈”“加念”等,是讀者了解金華,熟悉當地方言和風俗習慣的絕好資料。因此,這本書不僅深受當地讀者喜愛,也深得外地讀者青睞。
通過閱讀章竹林老師的《鄉音金華》,受益頗豐。前幾日,我在塔石菜市場看到一名婦女風風火火地前來買菜:“吼吼,我家里嘀忙死了,十來個零工在吃飯罷。”我聽后眼睛一亮:嘿,一個“死”字好寫一篇文章了!在湯溪話中,很多俗語帶個“死”字。而“死”字本身是十分忌諱的。但將“死”字用在一些俗語里,卻巧妙地將“忌諱語”轉變成平常話,甚至是“討彩話”。因此,章竹林老師這種“……碰到什么新鮮事,隨時寫下幾行字”的采寫方式,令我受益無窮。
章竹林老師的《鄉音金華》還有個特點,就是鄉土氣息濃郁。如《得(剁)肉不帶錢》一文提到的“得肉不帶錢--上賬(上章)”這句歇后語,卻在羅埠鎮上章村演變成了謎語。故事也折射出上章村鄉親們淳樸的性格和好打不平、樂于助人的良好品格。無論是詼諧幽默的方言俗語,還是膾炙人口的勵志故事。無論是“苦樂人生”的艱難經歷,還是“且行且吟”的散文妙句,章竹林老師用他的筆悄悄地告訴我:“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不僅如此,《鄉音金華》融文學性、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于一體,實乃民間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如《金華人說“相”》:“我看你們幾個,明白相點好不好,城管來了,你們逃得來逃得去,看看嘛罪過相;他們走了,你們不識相了,菜攤擺到路中央來了,儂拉自己看看,走路人走不走得過?太嘸相了!還要背后罵他們兇相,嚇人倒相。其實,他們的工作也難做!你們呢,也應該向那邊幾個賣菜的學,做生意嘛,也要規矩相點;看看你們這里,唉,外地人來看到菜市場這個奧灶相,邋遢相,自郎金華人倒霉相不倒霉相?”一個“相”字,引出諸多的思想意境,《鄉音金華》用先進的思想激勵人;用高尚的藝術鼓舞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教育人,為“婺文化”傳承和發揚注入了活力。作者如果沒有淵博的民族文化知識,沒有對當地民間文學透徹的研究與思考,是很難做到的。
通讀《鄉音金華》,讓我深刻體會到咱們當地民間文學的博大精深,體會到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相信《鄉音金華》的出版,不僅能讓“鄉情鄉音”傳承下去,也一定能激起更多的“婺文化”研究者拿起手中的筆,為弘揚民間文化,傳承歷史,傳播正能量,寫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